佛语有云,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作为“幸福”的对立面存在的“八苦”尚且种类如此之多,可见谈论“幸福”时所涉范围之大。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主观生发的感受,却又受许多客观因素左右。
因此,“产生幸福”与“感到幸福”并不是连带发生的,也就是说,我在这一刻内心产生了“幸福”的情愫,却未必能即时领悟,甚至后知后觉,直到失去后才恍然大悟——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而“求不得”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未得到”,即心心念念地追求却从未得到;另一种则是“得而复失”,即曾经拥有,后来却因某些原因违愿地失去,却再难得到。
前者的不幸大多为人所理解,而后者的情况是否幸福,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对于“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后丧失一切之人,人们在谈论他们的时候似乎更加倾向于这种说法:他们至少曾经“得到”过,比起那些从一开始就“求而不得”,从未得到的人来说,这种“得到”的体验相较之下难道不是幸福多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其中的关键词——“相较之下”,也就是说,“幸福”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我之不幸可能在他人眼里是幸福的,而他人的幸福也很有可能在我看来是不幸的。
这就牵引出,因为幸福的主观性太强,一千个人心目中尚且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别说每个人衡量幸福的标准有多少了——这种说法虽不能界定出到底何种幸福才是大家公认的幸福,但却能界定出一种看似幸福的“幸福”实质上是一种悲剧的“被幸福”:当我用我的幸福标准来衡量你的时候,即使你认为自己不幸,我却强行将自我意识的幸福灌输给你,告诉你你是幸福的——扩一步来说,一个不幸的人,因为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幸福的时候,他被外界的环境剥夺了“不幸”的权利,他既不能感知周围人眼里的幸福,又要忍受自己原本经历的不幸,同时还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扣上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帽子......这样的“被幸福”,何其不是一种充满悲剧色彩的幸福呢!
接下啦,再看这个问题本身,同是“求不得”,“得而复失”真的因为它的“曾经得到”而比“从未得到”更幸福吗?我看也未必。
如果一出生就想长生不老上天入地的孙悟空,没有“学得”百般武艺,他不能神通广大长生不老,但他至少可以做一只想法有点不着边际但是依旧可以在山洞里快乐逍遥的小猴子;可是如果那个曾经大闹天宫法力无边的孙悟空有朝一日法力全部丧失,曾经威风凛凛的美猴王连一只小妖都打不过的时候,对比上一种情况,他最后大不了就是法力尽失,但是至少他曾经厉害过啊!
可是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此时经历了从神坛跌落的巨大打击的孙悟空,还能够像没有学习法力之前那样做一只“平平凡凡、山水逍遥”的幸福的小猴子吗?
当曾经得到的一切如今全部失去,那种现实中巨大的落差造成的打击尚且难堪,可是这还不算,这只落势猴子还不能感慨自己处境的悲哀,因为他的每一声哀叹在别人眼里都是一种变相的炫耀——别的猴子会说,你别再吹嘘自己曾经多厉害了,如今还不是想吃香蕉也只能自己爬树去摘的普通猴子!这种得而复失的悲哀不被人理解,真的比从未得到却受人安慰的情况要幸福吗?
此外,他每一次对过去的英勇的缅怀,无一不告诉他,曾经称霸一时的孙悟空现在只是一个凡品,他所有对以前的美好的回忆在此刻都成为难以摆脱的梦魇,成为一种对现实的讽刺——每想一次,都是对正在愈合的伤口的又一次撕裂!
由此看来,得而复失,并非比从未得到更加幸福——“从未得到”毕竟没有确实体会过,没有真切经历过,得而复失却是把血淋淋的记忆与伤痕揉进现实前后的落差、回忆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里。
竟然“求不得”的两种情况都这么地痛苦,那么如何才能够将此种不幸化解,去获得幸福呢?其实在“人生八苦”中早已告诉我们:“求不得”之后的第八苦是“放不下”——其实只要心中能够“放下”,幸福便不难领悟。
放下并不等同于放弃——放弃,是指我彻底地放弃了“所求”,而放下,则是指我放下了对“所求”的结果——“得”。
也就是说,当我在所求的过程中,只把“得到”当作目标,而非将其设置成必须、唯一的结果,那也就不存在“求不得”了——至少这种心态下的“求不得”指的不过是现实层面的客观现象,但此时我的内心早已因为“有所得”而变得富足——当我在“所求”过程中放下“必得”的执念,那么不管最后的结果是“从未得到”还是“得而复失”,于我而言都是我的一段“宝贵的经历”。
我在这段经历里懂得了追求,懂得了如何去面对得失,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如何解读幸福:它并不是别人眼里用条条框框的条件去限制、去定义的产物,而是自我产生的一种“意识”——它是一种满足,一种我历尽千番之后洗尽铅华的淡然一笑——在这一笑中,万事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