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无意中加入了一个评书群,免费得到一本书觉得非常开心,即能读书丰富自己的内心,还可以输出写书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但是只有认真阅读才能让你获得精神的富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才能获得收获呢、《书的使用法》给出了的答案。这本书通过从作者长年的阅读经验出发,应该如何选书,如何阅读,从而做到系统性地掌握知识;如何与书“交流”,如何更高效地“使用书”;等等。书中更有面向不同人群精心整理的书单,激发你对阅读的兴趣和理解。
《书的使用法》的作者是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的校长出口治明,从幼儿园起,他就是一个书痴。因为每邂逅一本优秀的书,内心都会抑制不住的激动起来,更关键的就有一种“想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的有趣之处”的强烈愿望,因此也有了这本书。
一、教育+修养=更好的生活
如果仅凭教育,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概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生吧。当一个人想要更好的人生、更好的工作,来享受更好的生活,修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输入的修养越多,我们能够输出的思想与创意也就更丰富。
作者认为修养有三个来源:从“他人”处 学习、从“书”中学习、从旅行中学习。在这三者之中,书是获得修养最有效的工具,因为书具备五个优越性:
1 流传百年的东西(古经典籍)很少出错;
2花费的成本与时间都很少;
3 不受场所限制,可以随处获得信息;
4 时间轴与空间轴具有压倒性的广度和深度
5能够获得比亲身体验更佳的经历。
二、读书是与作者之间的真诚沟通
书和“人”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交流,需要真诚的沟通。读得多但是记不住,这就是毫无意义的。就如同坐着观光车旅游一样,只看了个风景,拍了张照片就要赶往下一个风景。书并不是非读不可的东西,如果带着不情愿的心情去读书,肯定会感到无聊。所以你一定要记住,读书首先是为了愉悦自己,因此,你一定要阅读那些你认为有趣的书。
也许你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白岩松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读书不保障命运可以好好的对待你,但是书读多了,可以保障你能够更好地对待命运。”
三、选书铁律——兴趣为王
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说:“不管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不管他们是多么一致地对一本书盛赞,要是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的话,你就不必去理会这本书。”
这正揭示了“兴趣为王”的选书宗旨。选择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书;选择“一下子就映入眼帘的书”;翻阅“最初的5页”来做出决定;看3份报纸的“书评专栏”,选择感兴趣的书;不要在意“作者”;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听取他人意见;
不要读“畅销书”。
四、读书原则——多读经典
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写道:“一个人,任何人,都会不怕麻烦地去拾起一枚一美元的银币;但是这里就有黄金般的文字,是古代的大智者留下的话,历代的智者都向我们证实了它们的价值;——然而我们只学到会读出口治明也教给我们几个选择经典著作的方法:
阅读自己喜欢的或内容有趣的经典作品;刚入门读经典,不习惯阅读“大部头”的人可以先从“薄书”开始;尽量看原著而不要看解说书。
五、用书方法——思考输出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我们读书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运用学到的知识的前提是我们要获取到真知。出口治明指出,在商业活动中可以运用数字、事实、逻辑三要素来帮助自己客观地做出判断,而在读书时同样可以用这三要素来进行知识的验证。因为“能够进行验证的东西,离真理就越近”。
在读书时养成用“数字、事实、逻辑”来思考的习惯,就能拥有自己的答案,而不会被书中的观点带着跑。
说完了思考的部分,还要有所输出。出口治明认为,输入的东西只有通过输出才能留存在记忆中。而输出,就是语言化。
他用整理衣柜来做比喻,如果一味地往衣柜里塞衣服而不整理,到需要用时就很难取出来。我们的大脑就像衣柜,需要将输入的信息通过语言进行整理。比如写书评、举办读书会、分享知识给别人等。
这个理念其实就是“费曼学习法”——以教代学,输出倒逼输入。
《书的使用法》这本书或许没有像其他教授阅读方法的书那样,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方法论和干货,它更像是一个爱书之人向世人分享的读书心得。但字里行间,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一个长期浸润在书卷下的人所带有的那种涵养与心性。
有句流行语说:“你读过的书都藏在你的气质里。”的确,在人群中,我们大概很容易识别出那些真正爱读书的人,因为他们大多“面目相似”,他们通透、深刻、笃定、谦逊、包容、平和……
既然读书有诸多好处,很多人都想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坚持阅读,如何才能保证阅读时间。
正如作者在书籍最后所说:“你有多渴望,就有多努力。”想逼自己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