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接到一通妈妈的求助电话,宝宝八个半月,每次妈妈离开超过两小时,宝宝就在家里大哭大闹,哭到妈妈回来为止。听着宝宝哭哑的嗓子,妈妈觉得既心疼又苦恼,希望在我这里得到一些方法。
答:想让孩子在离开妈妈时,能够情绪平和,内心稳定的度过一段时间,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在孩子的心里内化一个充满爱,始终陪伴着孩子的妈妈的形象。怎样做到这样呢?从孩子出生开始,当孩子,饿了,困了,心情不好,不舒服,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妈妈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第一时间奔向孩子,去回应孩子的情绪,安抚孩子的焦虑,拥抱,抚摸,给孩子爱的表达。当这样的次数逐渐增多,孩子的爱的体验不断叠加,逐渐会内化出来一个,充满爱的,温暖的,当我需要时能够及时出现的妈妈的形象,孩子的心理能量会增强,会变得更有韧性,对待挫折的,承受力也会增强,情绪也会更稳定。
宝宝妈妈说:哦,是要多抱孩子,是要及时回应他,是要跟多跟她玩儿,多跟他说我爱你,这样他就会不哭。
不,这个逻辑关系是反的,我拥抱孩子,爱孩子,是因为我的孩子需要,我的孩子很痛苦,他需要我的陪伴和爱,她需要妈妈的及时出现,以安抚他内在的不安与焦虑,而当这种,次数增多之后,孩子的能量会变强。但是,如果我们抱着我多拥抱,多抚摸,多陪伴,孩子就不哭的这样一个心态,那么我们就是,没有看到真正的孩子,而只看到了,我们心目中希望的那个离开妈妈,依然能够,安抚自己,照顾自己,能够不哭的孩子,然后我们就会看不到真实的孩子,并且会不自觉的把真实的孩子往期待的孩子的框架里套,这样我们就不是真正的爱孩子。
宝妈说有点深奥。
其实逻辑很简单。我看到了,我孩子此刻很痛苦,很难过,他需要我的拥抱与爱,要么我就给他拥抱你爱,让孩子哭出来,让孩子把自己心里的不安,恐惧与害怕,全部都宣泄出来了。这样孩子会舒服。而不是,为了,逃避孩子哭引起的我的焦虑,而去拥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