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92岁时的回忆录。这本书的目录:“我们老了”、“我们仨走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我们感受到她甜蜜而感伤的回忆。
一家三口,在一起时相濡以沫,分开时牵肠挂肚。那些简单的幸福和快乐,让人羡慕;那份深切的关爱和思念,让人感动;那些惊心动魄的分离,让人心酸。
最牵动人心的,是那个长达万里的梦。她和中书一起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不知什么地方,忽然中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她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中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
梦是有想象力的,想念得很了,就做噩梦。那幽暗而深不可测的梦境,让人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孤独无助。
杨绛思念的,是她生命中两个最亲爱的人:一个是她的丈夫钱钟书,一个是她的女儿钱媛。这两个人,在她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一先一后离她而去。
生离让人牵心挂肠,死别让人痛彻心扉。
“我们仨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中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偶合。”
1935年7月,钱钟书和杨绛结婚后就去英国牛津求学深造。婚后的钱钟书,分明还是个大孩子,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做,他不会打蝴蝶结,穿袜子左右不分,吃饭不好好拿筷子,喜欢像小孩一样一把抓,常自叹“拙手笨脚”。刚到牛津,就坐公交车时下车未站稳,磕掉大半个门牙。
杨绛也是出生书香门第,对油盐柴米之类的生活琐事从来不插手。求学在异国他乡,自然没有了在父母家的舒适生活,她学会少红烧肉、学会用“文火”炖鸡肉、猪肉和羊肉,还学会焖扁豆。钱钟书也学会做大虾,学会烤面包、热牛奶、做又浓又香的浓茶。
留学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有两人相伴,他们心心相印,乐在其中。
“他们玩着学做饭,很开心。中书吃饱了,也很开心。”开心后的钱钟书最爱“干坏事”,就是就用浓墨给杨绛画大花脸。
有了女儿后,钱钟书继续在女儿屋里捣乱“干坏事”。他在她床头枕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端端正正站着一双沾满尘土的皮鞋,一只鞋里塞一个笔筒,另一只鞋里塞一个扫床的扫帚把……
瞧瞧这个爱干“坏事”的父亲,被女儿“当场拿获”,然后拒不承认。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见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幸福的家庭大多是由一件件“坏事”组成!
留学期间,杨绛就怀上了他们的女儿。生产时,还在产房的时候,钱钟书每天去时,总是苦着脸诉说自己又干的“坏事”。要么打翻墨水,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要么把台灯砸了,要么把门轴弄坏了,门也关不上了。
女人生孩子期间,是最应该受到安慰的对象。作为大家闺秀的杨绛反而充当“女汉子”,一口表示所有钱钟书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事都能“摆平”、“搞定”。当杨绛表示“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时,钱钟书果然就“很放心”,不再愁眉苦脸。
圆圆记事起就在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我们仨》这本书归属她写的部分,她在第一节写的就是《爸爸逗我玩》,写爸爸用墨水在她脸上画胡子,在她肚子上画鬼脸,还给她“起绰号”,她因此也变成令人讨厌的“人来疯”。
一家三口在一起,永远是那样的温馨有趣。三个人时常两人联手,攻击落单的一人。有时父女俩联成一帮,趁妈妈出国时,把屋子弄成狗窝。有时母女又联手,取笑爸爸是色盲;有时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家庭是避风港湾,有爱的家庭让人成长、成熟,能够遇事有担当,有责任,不迷失自我。
钱钟书是读书人,性格直爽,受到的排挤不少,但总是乖乖退让,从不和对方争执。如果说,抗战期间的分离是由于工作上的调任,而“文革”期间的分离,竟上升到思想上的“划清界限”。
那时候,钱钟书和杨绛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为“牛鬼蛇神”,钱媛作为“革命群众”,要回家,必须先贴一张“大字报”,要和作为“牛鬼蛇神”的父母彻底“划清界限”。亲人变敌人这是何等揪心的事。钱媛很懂得暗中保护父母,她给母亲缝制小棉袄,给父亲剥糖吃。正是亲情的相互守护,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
杨绛在书中深情地写道:“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阿媛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中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媛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爱让人成长,给人力量。“我们仨”因为爱相互包容,彼此默契。即便坎坷岁月也过得有滋有味,温暖如蜜;即便遭受再大灾难也依然淡定坚强,不弃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