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曾经疑惑,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藏那么多的书。儿子告诉父亲,这个世界上,藏书巨富者大有人在,自己希望日后,在这众多藏书者的书橱上,也有你儿子所写的书。
读书渐渐读起来后,偶然也有写书的想法,并且为此确立一些选题。只是现在觉得自己天资愚钝,后天积淀不深,缺乏创见,不能急于动笔。还是安心读书,写写文章,朝着一个大方向走下去,功力到了,机缘来了,也就瓜熟落蒂,水到渠成了。
瓜未熟,水未到,日子时有无聊,拿出手机,想找个人聊聊,打开通讯簿,从头翻到尾,最终也不没有找到一个觉得可以聊聊的人。读书渐渐多了,也有这种翻通讯录的感觉,想找本书来读读,但是面对一壁书卷,不知取哪本为好。
所牵挂的书,与所牵挂的人,应该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不是常有人说吗,看一个人如何,就看这个人交什么样的友,读什么样的书。但也不是说,不读书的人,就没有朋友,只是爱读书的人,多少也会有几个爱读书的朋友。
读过万卷书,最终能让人感悟的,也就那只言片语;交过万个友,最终能让人牵挂的,也就那二三知己;行过万里路,最终能让人怀念的,也就那浮光掠影。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有可能成为让人牵挂的二三知己,也有可能成为让人怀念的浮光掠影。但是我们写的书,能给别人带去最终感悟的自言片语吗?
藏书者的万卷藏书,有多少最终散落在了漫长的时空之中?而能在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自在穿梭,给每一个时代的人带去启示与感动的书籍,终究是凤毛麟角。
作为一个想写书的人,倒是蛮期待千年之后,自己所写的书还能赫然屹立在藏书者的书橱上,虽然我们很清楚,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书柜了,也不会有书本了。就如同我们今天的书橱上,没有竹简、羊皮卷那样。不论人们如何改变传承知识的方式,但是我们都期待“书”,这一美好的事物,能够成为这种传承方式永恒的名称。就像“爱”,是人们情感永恒的概括一样。
不过自己写的书,能否流传千古,生命长青,应该没有人可以担保。虽说现代出版的书籍超过人类2000年以来的总和,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但是这种骄傲的另一层含义,无非现代死去的书籍也要超过人类2000年以来的总和。我们所出的书,还有将要出的书,可能都是在增加这个总和的重量。
若真如此,还有出书的必要吗?在我看来,那还是不必了吧!
不过呢,想写的书,还是要写的,只是出与不出,由自己去决断。不出,为什么还要写呢?写了给朋友看吧,或者藏于名山吧!最好是作者死了很多年后,书作突然现身,举世震惊。
就如孔子说的那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个远方,比空间上的那个远方,有意思得多。而真正好的书籍,只有经受得时间的等待,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