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第一部分“新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③)

第三章 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①社会要求的变化②学习科学的发展③变革经验的反思。

目录

第一节 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性体验        (1.良好的学习情境2.典型的学习活动3.呈现完整的体验过程)

第二节  利用和开发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1.重视信息化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的加工。2.树立动态的教学资源观3.重视学习工具的支持作用)

重要内容摘抄

第一节  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性体验

1.建构真实、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能够拓展学生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践空间。

2.“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情境”分为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跨学科学习情境三种。

3.“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实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4.“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

5.“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良好的情境”的作用或者好处

具有真实性,置身其中,学生有真实的角色感,能完成真实的工作流程(学习过程),其学习成果也能实现真实的转化与应用。

7.“学习活动”要能够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体会知识形成的思想方法,需要设计典型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学习典型的学科知识、经历典型的学习过程、建构典型的学习策略、形成典型的情感体验

8.“典型”是指学习活动包括语言领域的核心内容(语文课程的听、说、读、写)、语文学习的思维方法(直觉、形象、逻辑、辩证和创造)、学生关键审美能力的提升(审美情趣、审美品位、鉴赏创造等)、学生对文化元素的体认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9.“典型的学习活动”需要具体的学习活动作支撑,具体要求是学习活动好理解、易操作、可评价,学习重点和学习流程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清晰。

10.“体验式学习的四个阶段”:

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的概念化——主动检验

11.体验式学习四阶段对应的“学习方式”:

感知学习——反思性学习——理论学习——实践

12.“体验式学习活动链”的“基本环节”:

亲历—反思—抽象—检验—交流—重构(必须要有的是“亲历,抽象,重构”)

13.“亲历”(即亲身经历),主要是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设计情境,亲身经历,获得直接经验或感受。)

14.“反思”,包括回顾和内省两个心理过程。(让体验具有意义的关键性要素)

15.“抽象”是学生从感性体验中抽取理性认识、建构知识框架、总结学习经验的过程。(抽象的程度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16.“检验”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

17.“交流”即不同学生展示自己亲历过程中的感受、认识与思考。

18.“重构”是学生吸纳他人的经验、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修改、完善现有的学习成果、知识结构、认知方式和学习经验。

第2节    利用和开发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1.“课程资源”就是一切能够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条件和材料,且能够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

2.“课程资源”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可利用的各种条件和材料,各种社会资源。                                  “狭义的课程资源”主要指每个学科按照课程标准制作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使用的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

3.“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功能特点”: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②“空间分布”:校内资源、校外资源    ③“物理特性”:文学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                                  ④“存在方式”: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⑤“建设主体”: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                                  ⑥“学生需求”:基础性课程资源、拓展性课程资源

4.“生成性资源”两方面的思考:                  ①资源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生成的。                    ②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5.“动态资源观”指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过程的动态性、课程资源内容的丰富性、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差异性的影响下,语文课程资源本身所表现出的发展性与适应性的统一。

6.“动态资源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渠道具有多样性。  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具有动态特征。③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其自身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特征。

7.“语文学科的学习工具”的“主要作用”:支持认知过程和辅助获取直接经验,利用图像、图案、图式,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8.“语文学科的学习工具”有“认知辅助工具和器具类。(比如:情节曲线图、情节时间轴、阐释想法的流程图、分析人物形象的罗盘图、讨论人物命运发展的行动地图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