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自古多磨难
为上海杨浦区的再就业青年义务服务了两年时间。总结了一些心得和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过去两年中辅导的青年往往都很迷茫,不了解自身特长,对自己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无论是失业青年也好,亦或是应届大学生,都求快、不愿去等、缺少踏实、显得浮躁,但往往能不配岗。很多所学的知识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青年往往意识不到自身技能知识的滞后现象,再加上他们不愿花时间去沉淀,因此出现了学和用的断层,使青年的就业之路越发坎坷。
“求快”——90后的青年要求一切都是快速的——快餐生活、快速发展、快速到位。他们大都不愿去等,而是想要快速的去得到一些东西,这往往会导致“能不配岗”的现象出现。这其中不见得一定是好高骛远或是人们常说的野心,但他们往往有点浮躁,不愿意用时间去换空间。
“缺思”——他们每天都穿梭在人来人往的拥挤的街道上,在人满为患的拥挤的教室里听课,在人头攒动的拥挤饭堂里吃饭,在人挨着人的拥挤的地铁里艰难地维持自己的站姿,从拥挤的图书馆回到拥挤的寝室中睡觉。毕业之后,再投入更拥挤的战场去奋力拼搏,为的是在这片拥挤的土壤上提自己挣扎出一方生存空间。正因为我们生活得太拥挤,不论我们是否愿意,也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都在相互干扰、彼此牵绊,于是我们因为人多而不再珍惜人,因为拥挤而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敬意。正因为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人对话,即使我们看似单独一人,没有一个具体的对话者,实际上我们却仍在借用各种聊天工具与虚拟世界的另一个人对话,而我们为度没有什么时间与自己对话。自我反思,什么才是自己拥有的,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可以达到的。
青年每天接触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青年的思想,认清“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是青年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青年的迷茫需要社会的指引,作为启航导师能够为青年提供一些帮助、一些指引,与青年分享自身经验,让青年群体有机会直接接触企业、做职业访谈、去实地参观企业,在帮助青年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提升。
答疑释惑
青年问:“我什么都不会,学历也不高,能力也不强,我拿什么去和人竞争?”
老师答:“你没有把你已有的东西变成一种资源。在上海你至少不用去租房,至少可以回家吃饭,你的生活成本要比很多来沪求职人员低很多。这难道不是你的优势嘛?为什么外来的人如此的拼搏,因为他们无路可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正以他们能在上海工作为傲,他们正为自己每月的数千房租、水电、油盐酱醋茶而奔波,不是所有留下的人都是富二代。他们只是寄希望再有上海滩的传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是怀揣着梦想坚持着。而你们不同,无论何时都有一个随时可以为你敞开的温暖的家。如你可以接受相对低一些的薪资,但工作上不打折扣,即使能力差,但你愿意去多学习。我相信企业会更加偏向录用这样的你,因为你会相对稳定,而这也是企业所需要的。”
案例分享
小故事:“有个女孩非常喜欢做西点,但可能受家庭影响,父母觉得做西点好像不是很光彩的一件事情,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要有一份正式体面的工作。”
导师说:“我觉得那是不错的一个工作,你可以做下去,而且要做就要成为手艺人那样,要做十年、十几年、几十年的话,成为一位匠人,舍得出寂寞,守得住成功。那真的会是一份很好的工作。同时你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抖音视频,进行自我宣传,比如用蛋糕做一个精美的上海外滩出来,然后你们现场把它分吃掉。你一定会很赞的。”
总结:“家庭对于青年的成长也存在这一些阻力,觉得如果不上重点高中不上名牌大学,不走这种正规道路,好像是很没面子一件事情。而作为导师,我们虽然可以给她一些积极的指导,但她的家庭的环境、每天看的东西往往会使那一瞬间的灵感、想做好的那股激情和冲动被冲洗掉。好像家长口口声的对孩子的爱,却早已在“过度”之中偏离了“爱”的本质,反受其害,口口声声为他好,却已然成为了无形之刃,切割了他最宝贵的“自由意志”。油多少的父母能像老鹰教小鹰飞翔一样,从悬崖上讲其踢下,让其振翅高飞。一个家庭中,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其实任何事都有两面性,用好了它能助你,否则将成为你成长的阻力。”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识是靠积累的,书籍的内容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用杨绛先生的话说:“我们就是想的太多,书看的太少”。
在这里,推荐以下几本书籍,希望大家能从这些书籍和文章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未来简史》《北京折叠》《认知颠覆》
《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智能时代》《巨婴》
《大脑的情绪生活》《娱乐至死》《下流社会》
不管如何,我们比现在深处战乱的国家人民幸福和平安!何不拿出点时间读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