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过着吃穿不愁的日子。有些孩子得到的东西太多,比如各种各样的玩具,满衣柜穿不完的衣服等等。
父母总是想尽办法给予孩子,满足他们各种的愿望和需求,可是孩子得到的东西越多就越幸福吗?
有些父母从不拒绝孩子的愿望,甚至在孩子还没有说出口的时候,他们就给孩子买回来了。久而久之,孩子对这种获得就再也没有感觉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感恩的念头了。因为这一切,他们得到的太容易,就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生活。
另外,孩子的玩具太多,孩子就会失去创造的机会。如果他的玩具少,他就可能会给予这种玩具很多的身份,创造很多的情景和玩法,这样无形当中就会增加这个孩子的创新能力。
孩子对物质拥有的越多,慢慢地他就会从物质转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他会要求父母给予他越来越多的特权,要求父母付出各种牺牲,直到最后,父母满足不了孩子,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而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
有一种是父母出于愧疚,比如说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拼命地用各种礼物去补偿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这些礼物不仅不会感到开心,甚至他们可能会厌恶这些礼物。因为他们想要的是父母真正的爱,而不是这些替代品。
还有一种就是出于溺爱,父母希望孩子拥有自己所拥有的所有东西,还希望孩子拥有自己曾经渴望而不曾拥有的东西。
记得曾经听一个母亲说自己小时候生活很苦,现在她的生活条件好了,她不希望孩子受她曾经所受的苦,所以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她都会满足。
而问题是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总有一天孩子提的要求是父母没有能力去满足的,那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怒,而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是个白眼狼,不懂感恩。
还有一种是父母害怕对孩子说“不”,他们不敢拒绝孩子,害怕孩子生气,也害怕亲朋好友说自己小气。
其实孩子们对父母的内心是极度的敏感,他们会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望而采取各种方法,比如他们会请求、祈求,撒娇、讨价还价、或者用命令的方式。如果他们发现其中的一种方法对父母奏效,那么以后他们就会继续使用这种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这么做的坏处并不仅仅是孩子通过手段得到了自己的物质,而是让孩子拥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可以通过恐吓、纠缠或不停地烦扰父母达到目的。
运用手段,逼迫父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其实是破坏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发出发展出几种性格,他们可能会变得爱狡辩、贪婪,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需要和感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与别人合作就会变得困难,因为没有人喜欢这样的人。
当然,说这么多并不是说父母不应该给孩子买玩具,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比如孩子想要某件大件的玩具,父母最好是不要立刻答应他,而是可以采取延迟满足的方式和孩子商量,让孩子承担某样家务,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或者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付出一部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不愿意给孩子买这件礼物,那么父母可以用愉快的口吻告诉孩子,这个东西太贵了,或者别的恰当的理由。
父母的态度可以影响孩子的判断。愉快的态度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使用手段也不能让父母改变主意。但如果父母怒气冲冲地告诉孩子不能买,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的内心其实是纠结的,这个时候孩子反而会试探父母的底线,和父母讨价还价,不停地去烦父母。
所以如果父母想拒绝,最好采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用斯波克博士的话来说,就是大部分孩子能遵守那些父母真诚明确地认定为正确的事情,让他们吵闹和纠缠不休的是他们发现父母的迟疑不决和优柔寡断。
父母爱孩子,并不是东西给的越多就越好。还是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