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乐心
有很多人对"三月三"是个啥节,估计都没什么感觉,不就是农历三月初三吗?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汉族人民的一个节日。按通常的说法,汉以前节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后固定为汉历(农历)三月初三,不一定为巳日。
古代每到这一天,人们都到水边洗涤污浊,以祓除不祥,称为“祓禊”。据《晋书·.礼仪》上记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除此之外,祓禊还有祈求生育之意。相传商部族的祖先契就是其母祓禊后所生。《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后世甚至尊简狄为生育之神。
除在水边祭祀、沐浴之外,人们还宴饮行乐、踏青郊游。如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流传下来的风俗就是三月三,一定要吃荠菜煮鸡蛋。
民谚曰:“农历三月三,不忘地菜煮鸡蛋。”在南方很多的地方很多地方,在三月初三这一天,都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不知你那边有没有这个习俗呢?听村里的老人说,在三月三日这天吃了荠菜煮的鸡蛋,不仅能治疗头痛,而且还一年都会少病少灾,干活也有力气。尽管老话有些夸张,但荠菜的营养价值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益处的。
关于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由来,据说,还是名医华佗所创的。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偶遇大雨,去一老者家中避雨时,看到老者被头痛、头昏等病症,折磨得厉害。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在吃了以后,头突然不痛了,眼睛也不花了。于是,这个方法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渐渐在沔城形成了风俗,江汉平原一带也盛行起来了。由于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便有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明天才是三月三,今天就有人按耐不住,就想提早开始准备了。我们群里的村长大人,下午就开始吆喝了,一整天,咱们群就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村长不停地询问该这么煮,是连根拔起还是掐茎,是剥壳煮还是带壳煮。 村长是西安人,他们那里是不流行煮鸡蛋这个民俗的。只是以前见我写过一篇《三月三》的文章,今年就想冲动一下,自己也尝试一下。
小伟是江苏人,她知道三月三这个习俗,但每到这一天,却还是忘记去扯地菜煮鸡蛋。
花花是广东人,那边也不流行这个习俗。平平是内蒙的,更是觉得这个荠菜闻所未闻,头一次听说还能煮鸡蛋。
群里没有广西人,三月三也是广西汉族、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也是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农村,荠菜遍野都是,而在城市却很少难见。以我的经验推断,只要有菜地的地方,自然就能找到荠菜。我知道单位附近有一大片荒地,还有一个小湖。那是曾经出来溜达时无意发现的。荒地里有被开垦过的痕迹,好像是种过菜了的,如今零星能见一些蚕豆苗,还有油菜花。我拿着一把小铲刀,四处搜索,像寻宝一样终于挖起了几颗瘦瘦矮矮的荠菜。一看就是缺乏肥料,所以种子都没有广泛传播。
晚饭后,我开始清洗荠菜,洗净后,整颗儿连根和鸡蛋一起煮。煮到半熟,用瓢轻轻敲碎蛋壳。让绿油油的汁水渗入鸡蛋,再浸泡一晚。明早吃起来必是口齿留香。
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已经被现代人慢慢遗忘,唯有代代去传承它,如一种厚重的仪式感一样,去遵循、推崇、履行,让家人和孩子们感受这一天的意义所在。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