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社会、亲戚等人际圈中,只有表面礼节性交谈而没有深谈的时候有多少,可能内心的畏惧就有多少,甚至礼节性交谈都大大减少,说明内心对人的畏惧更多了。
而这时,身边的人越是把当事人交谈不多的情形不那么温和地提出来——质疑、唠叨、着急、轻视、排斥……,当事人多会感到更加受伤,更加畏惧人类。在受伤了的当时,他可能会在至亲面前生气(在其它人面前可能就缩进去了),生气说明还有点力量,但仍不能改变他已经受伤的事实。
他/她们需要的,不是被指正,而是温暖的支持与陪伴,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孕育足够的力量与勇气,他们最终会生出面对人类的渴望。当事人不能期望身边人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自己变好,只有自己对自己有足够的耐心。
有的当事人内化了身边重要人物的评论,自己为自己的不善交谈感到懊恼不已,责问自己怎么就不争气,这是“愤怒与评价转向自身”,是抑郁的因,是困扰更深入的表现,所以笔者(心理咨询师一宁)每发现这种情况,首先竭力提示:
要容纳自己的不善交谈,即使你的女友或爸妈为此很上心,你也要接纳自己见人就没话说。
一切都是暂时的,稻谷种不能一入土就长出更多稻谷来。
遵从本心很重要,如果这一段时间,你没有发自内心想说话的愿力,就不要太过勉强自己。当与人说话成了一种苦不堪言的义务,话怎能说的生动?
连接与感受爱是因
见人热情满怀是果
我们不能只在结果层面苦苦强求,而应在因地层面孕育力量。强求必然伴随评价,有评价的地方,一不小心就缺失了爱。
没有生来就不会社交的人,只有那些长期包围在评头论足氛围中的非幸运者,才不擅于社交,而更加不幸的是,当不善社交时,又无法被一般人理解,再被评价为不善社交,并反复招到排挤,真是雪上加霜。
一位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加入咨询时,给他/她付费的妈妈对笔者说,希望能改善ta冷酷没有笑容的表情,妈妈为此唠叨过不少。妈妈越唠叨,孩子越冷酷。
咨询时,笔者首先建议孩子遵从自己的本心。爱,无法强求得到,只有通过感化,越强求越虚伪,越事与愿违。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暂时没法理解。只想孩子马上像个正常人,认为怎么能由着ta呢?有的父母没看到:父母自己常常就是孩子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