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仅在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之上。我们都会有安全感被夺去的经历,从而产生恐惧,于是人们形成不同的性格来获得本性所需要安全感。当安全感受到威胁之时,有人选择疏离,有人选择依赖,有人死守固定的事物,有人不断追寻新鲜刺激。
我们通常对待恐惧采取的方式是忽略和否认,书中把形形色色的恐惧都归结为四个基本原型,并且解释拥有不同恐惧人格的成因和处事方式,从而帮助我们分析和接纳自己内心的恐惧。
这四种恐惧所代表的不同人格类型为:
- 分裂人格——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来往,寻求孤绝疏离
- 忧郁人格——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他人,寻求归属感
- 强迫人格——害怕改变与消失,死守熟悉的事物,寻求安全与永恒
- 歇斯底里人格——害怕既定的事实与前后一致,专断自为,寻求变化与风险
这样的分类并不是说要把人分为这四种类型,而是说,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或多或少有这四种恐惧存在,所有恐惧的成因都与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有关,而且每种恐惧程度都会随着生活阅历而发生变化。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忧郁型的人被他最信任和依赖的人背叛伤害,他的分裂人格就会从某个角落现身,因为他从这个伤痛的经历中学到了只能信任自己。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概念都模糊不清,每一种人格都会分为不同程度的恐惧,比如强迫人格可以分为健康但倾向于强迫,轻微强迫症和严重强迫症,但是书中并没有清晰地区分这些不同程度的具体性格,也许心理学本身就很难严格区分各种定义,也许是作者写作的时候疏忽,总之读起来有些模棱两可。而且,作者只是抛出了问题,洋洋洒洒描述每种恐惧的成因和表现形式,并没有写出如何克服它们。
李笑来曾经说过:
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是放弃了部分安全感才可以获得的。如果想要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就会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有效社交可以补全那些我们主动放弃了的安全感,合作的本质是其实是大家各自放弃一小部分安全感,并把那一部分安全感交由合作方来保障。信任就是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主动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
而所谓的缺乏安全感,其实就是不相信别人竟然可以不利用自己放弃的那一部分安全感,所以只能去搞定百分之百的安全。
关于安全感的概念,顿时被解释的清晰明了,豁然开朗。而我之前一直所纠结的《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中所没有提供的如何克服内心恐惧的解决方案这个疑惑,也被笑来老师解开。
当一个人愿意放弃百分之百的安全感,不害怕交出自己,对身边的人敞开心扉;不依赖他人,主宰自己的生活;接受生命事物终将消逝,勇敢作出改变;不害怕被剥夺自由,接受生活的规范和限制。这便是成熟完整的人格, 只有做到让内心的四种恐惧都趋于零,才能更自由地体会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