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之缘

在47年前,一个深冬的夜晚,一个贫穷的农户家,一个小丫头呱呱坠地,我就这样出生了。

因为我不是个男伢儿,年轻的父亲有点期待踏空的郁闷,看了接生婆手里皱巴巴的我,没说什么,推门而去,不知那个夜晚他在屋外到底想了些什么,因为他从没说过。

年轻的母亲看着襁褓里瘦小的我,是的,可能因为那时没什么吃的补充营养,出生时我才只有四五斤,抱在接生婆手里像只小猫。

那时有个电视很出名,母亲很喜欢其中美丽的女主角,她的名字叫“美蓉”,于是,我有了自己当时颇时尚的名字“美蓉”,这也是我今后在需要登记的场合,经常出现的曾用名。

于是,我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小生命,母亲的乳汁喂养下,我用双眼打量世界,我用胖乎乎的脚丫子踏上大地,清风拂过我的脸颊,阳光照着我这个细小的娃娃,成长是件很快的事。

满月时,父亲的高中老师,来海安下放的福建知青,还有他的爱人,也是同乡知青,得知我的出生,送了一份满月礼物给我,给这个他们最喜欢的学生——我的父亲。“小颖”,不知他们又是从哪里获得的灵感,这个名字显然更合父亲的心意,于是,“美蓉”成了我的曾用名。

胡老师夫妇我是否见过,我没有印象,因为那时太小了,很快他们就回城了,之后跟父亲有通信联系,我的成长与他们没有相交线,也很快把这个姓名的故事近乎忘记了。

父亲和他的两个好朋友是胡老师夫妇的得意门生,但高中上完刚准备参加高考时,轰轰烈烈的串联开始了,想静下来备考成为了虚幻的梦想。父亲拿上家里卖了一头大母猪得来的钱,也跨上绿书包跨上火车,激情昂扬热血沸腾,两个月之后带着满身的虱子回来了。

大学,成了他心中的意难平。后来做乡里农技员,再又管计生,后来管一个镇的工业,去南通读了党校,算是大专,稍圆了深造的梦想。

他读书时的笔记本和书现在还在家中书橱里保存着,密密麻麻写满了整齐的小字,群蚁排衙,每次翻开我都自愧不如。我们这些后辈几乎没有人能赶上他当时学习的虔诚与认真,可能因为我们出生时学习已经成为了普遍要做的事,也没有那么多的实现温饱的紧迫感,所以难以恢复那种认真吧!

父亲四十岁出头就在一场车祸中殒命,事业与前程戛然而止,跟随着这个变故而变化的是我们一家的生活,虽然还有父亲的抚恤金补贴,但妇孺老少,缺了主心骨,日子凄惶了不少。

我的生活其实变化不大,很快去中师,然后保送大学上学,每月有补贴的饭票,自己出去带带家教,生活并不算拮据。但我其实不知道,远方的家乡,为了凑我的学费,母亲总是钩线衣到深夜,电灯把她的身影照在卧室的墙上,摇摇曳曳。

母亲从未说过这些,她一直是个隐忍的女性,父亲在世时她并没有因为父亲的镇长身份有多少倨傲,父亲离去后她也没有因此神色里多些凄惶,一直从容安稳地过自己的日子,带着我和妹妹两个娃。只是,卧室的灯亮得越来越晚,夜越来越深。

这些母亲都没有说过,直到数年后,妹妹说起小学时吃的炖蛋,我才知道她们娘俩的清贫生活。炖蛋炖蛋还是炖蛋,吃得要吐了,妹妹说时仍是满腹怨愤。有得给你吃就不错了!母亲斥她,那时,两个姨妈住得近,家里有好吃的会骑车送来,至今我们都视她们为母亲一般,常去探望。

大学四年毕业,因为我有本科文凭,可以去南通市里工作。于是,我揣着简历去南通走学校,那时年少懵懂,不知找工作除了明面工作还需要做一些暗里工作,就那么一间间投简历,一间间试讲,南通三中,这个当时发展低迷的学校收留了我,还有几个跟我一样摸不清门道的外地人。

一个平常的午后,学校办公室打电话给我,说有人来找我,是侨胞联谊会组织的活动,其中一对姓胡的福建来的夫妇,要见我。

在学校的会议室跟他们碰的面,坐在我对面是个瘦长个子肤色白净的阿叔,他身旁笑容温和的一个老阿姨身形微弯,场合有点正式,好像不适合寒暄。

那个阿叔开口:“伢儿啊!你可能认不得我们,我们是胡老师啊,你爸爸的老师,你的名字还是我们给你取的,那时满月,我们送了你这个礼物。”

哦,原来就是他们呐!给了我这个重要的文字身份,以这个身份行走于世,在需要的时候打上我的烙印,用他们赠我的名字。

“孩子,我们知道你爸爸的事了,你们受苦了,我们很快要去美国去我儿子那里住,我留个电话,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就打电话给我们吧!”

胡老师说完,就缓缓起身,另一个胡老师他的爱人,还有陪同的一行人也站起身,一起绕着校园看了看,上了车走了。

可能生性上都不太知道在这个场合该说什么话,该怎么应付,他们跟我,我跟他们的对话,也就是上面的几句话。

他们送了我一张照片,照片上他们夫妻俩笑容可掬地坐在一所学校的花园花池边,他们身后的校园是他们工作的地方,我父亲的母校,也是我上初中的母校——韩洋中学。

这场会面,是在他们重回下放故地回海安四处探访之后,又驱车两个多小时,来三中找到我,匆匆见了我一面!对于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全是因为当年的情谊与对过往的留念。

昨日整理照片,翻到了这张二十多年前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仍是笑容慈祥,后来我也没有联系过他们,可能不觉得生活里有什么需要他们操心帮助的事吧!

不知他们在异乡生活得怎么样?不知他们会不会偶尔想起二十多年前,舟车劳顿,去看了自己的爱徒那个在外工作的女儿,去看一下她的生活工作现状,才能踏实地忆起自己那个早早离世的学生,那场完全源于情谊的一次碰面?

我会一直记得他们,因为他们赠予了我与这个世界相处相安的我的身份,我的姓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面之缘 沈癸酉 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面条一种用谷物或豆类的面粉加水磨成面团,之后或者压或...
    沈癸酉阅读 5,334评论 1 8
  • 原创始发于简书 “惊鸿不慕芳华限,偏惹相思刻骨深”。 致敬我们的友谊和携手奋斗的青春岁月。 一直想写写,曾经的我们...
    岁月留声阅读 2,635评论 0 3
  • 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作者:人道情怀。 母亲睁着炯炯有神的看着我,嘴角微微的动了一下,算是跟我打了一个招呼...
    人道情怀阅读 1,878评论 0 2
  • (一) 三月中旬,我因为参加杭州的一个会议,回到国内。往年这个时候我都在学期当中,教务在身,所以很少有回国的机会。...
    张文质阅读 3,961评论 0 2
  • 第 九 章 鸿渐赞美他夫人柔顺,是在报告订婚的家信里。方□(辶+豚)翁看完 信,像母鸡下了蛋,叫得一分钟内全家知道...
    小团阅读 9,57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