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结:
秦朝统一全国
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来统一。
建立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称皇帝,
丞相太尉与御史,地方实行郡县制。
巩固统一采措施,文字货币度量衡,
道路车轨有统一,开发南疆凿灵渠。
北击匈奴修长城,临洮辽东万余里。
解释:本课选自2016年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9课,这是上承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纷争,下启秦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的基础。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目标:
识记:秦朝建立:时间,都城,建立,巩固巩固统一措施
理解运用:秦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
理解统一的措施,原因,内容,意义
识图:秦朝的都城,疆域,长城起止点,灵渠位置,作用。
情感价值观:统一是时代要求,秦顺应时代完成统一,并为巩固统一采取一系列措施,是今
天的启示。
重点:国家统一:怎样建立统一,巩固统一。
难点: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纷争,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秦王嬴政顺应时代要求完成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并为巩固统一采取措施:政治上:建立一套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交通上:统一道路,车轨宽度,开凿灵渠,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思想上:焚书坑儒。秦始皇无愧于千古一帝。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虽平时通过电影,电视,书籍了解一些历史故事,可是这些艺术作品,有作者的艺术加工,文学成分,并不能等同于真实历史,对历史的兴趣仅限于历史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若是真的要掌握历史,就要了解真实历史,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并且联系实际,真的达到学史明智的目的。若达到此目的,需要老师正确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一分为二地辩证看问题。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以旧带新,也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总结,为本课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回答: 政治:社会动荡,变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使用与推广。军事:割据纷争,战争不断(春秋为争霸,战国为称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文化:中华文化勃兴。人们最盼望什么?安定,和平。怎样才能实现呢?人心思统。那么有哪国,谁完成统一大业呢?
这就是我们共同学习的第九课 秦朝统一全国
本课看共有哪几大标题: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
结合课本,导学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一、秦灭六国
思考问题一:秦灭六国条件
顺潮流: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安定,统一,人心思统,这是时代潮流,要求。
有能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奠定看了经济基础。尤其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有能人:秦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有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问题二:统一经过
从公元前230年起,经过十年时间,先后灭掉赵魏韩,楚燕齐六国。(结合历史地图,一方面都做到史地结合,掌握七国的方位,二是了解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正确性)
结果:建立了秦朝(强调三要素:时间,都城,建立者)。
秦国的地位:
统一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结束了春秋战国一来的割据纷争,有利于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如何巩固统一呢?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称皇帝,(皇帝名称来历,认为自己的功劳盖过三皇五帝,所以叫皇帝,自己想自己一世二世,千世万世传下去,自己称秦始皇)权利:至高无上,笼络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分工:行政,军事,监察。
与皇帝关系:对皇帝负责,直接有皇帝任免。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有县令(大的),县长(小的)
职责:管理地方,征收徭役,兵役,赋税
与皇帝关系:有皇帝直接委派,任免。
这样地方权力归中央,叫中央集权。地方,中央归一人(叫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