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翻看了一下,自己之前的QQ心情记录,之前没有微信,都是QQ记录,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喜欢写心情的人。那么多条记录,记录了我的大学时光,每读一条,心情会立即切换到当时的状态,就好像坐着时光机,回去了。这么远,那么近的感受,读着原来的自己,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有时忍不住微微一笑,年轻时那般美好。
有时忍不住哈哈大笑,年轻时那般愚蠢。
有时忍不住含笑带泪,那是回不去是时光。
其实,我非常不想用“年轻”这个词,因为并不觉得现在老啊!可是思来想去,也只有这个词合适了,我总不能矫情地用小的时候吧!
曾经有一个简书小伙伴问我,为什么有点人上个自习,看会书都要发个朋友圈,她说,学习这件事不是自己的吗?为什么好像非要发个朋友圈才能证明自己学习了似的。还有去哪旅游,好像不发圈自己没去过一样。她不明白周围为什么有这样的人,她觉得好多感受都是私人的,不明白为什么非要说出来。
我听了,想到自己就是这样啊!我就是看本书,发个圈;画张画,发个圈;突然想到一句自己想出的有意义话,发个圈;儿子满月恨不得每天都发圈,旅游,出去玩,甚至去趟公园,也统统都要发圈,发圈。
我太适合回答她的问题了,我就是她说的那类人,自己顺便也思考了一下原因。
其实,这些朋友圈与努不努力,认不认同无关,只是记录而已,并非证明自己有多努力,多优秀。而有的人善于这种记录,愿意分享喜怒哀乐,喜欢把当时的场景拍成照片,把当时的感受写成文字。而有的人,更希望把这些放在心里,自己回味,或与家人分享。
像我有的朋友,半年不发一个朋友圈,终于惊喜地等来一个她的朋友圈,还是关于她的狗狗的。如果不打电话,就不知道她的近况,不见面就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她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她啊!如果见她整天发圈,我一定会问问她最近怎么了?对于她,整天发圈,我才觉得不正常。
而像我这样的一类人,会隔三差五发孩子照片,觉得大皓是在大家的眼皮下成长起来的。
发自拍照,自己也在大家眼里老去,十几年没见过的老同学,只要在我的朋友圈里,大街上见到,也敢直接拍我肩膀,喊我名字。然后,来一句,你比照片上胖,自己难为情地说,美图了(害羞表情)。
发旅游照片,记录那年的海,那一片风景,那时的笑容。
自己看过的书,觉得不错,推荐给圈里的朋友。启发自己的想法,打开脑洞,把想说的写成文章,心路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或许乐嘉可以把这些分成什么色彩的人,而不管是什么色彩,这都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磨合出的一种相处方式,我们都在使用这自己认为最舒服的方式。
别人发的圈,别人的记录也在一直影响着你,去寻找更多面的自己。
我开始写文章,是一位朋友推荐的简书,然后时不时,写上一两篇,不求成为作家,却开启了我和这个世界相处的另一种方式。加了很多简书的小伙伴,喜欢看他们发圈推荐书,发写的文章,发文艺,个性的生活,有的小伙伴连早餐都特别诗情画意。他们对我的影响,就是让我慢下来,让我思考怎样做自己,怎样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
还有我开始画画,就是看简书一位小伙伴分享的零基础画画,才决定要试着画。开始画画半个月,从第一幅笨手笨脚,到现在能快速临摹出铅笔稿,收获夸奖和点赞。下一个目标就是在熟练临摹的基础上,能像简书里一些厉害的小伙伴一样,自己画插画,从脑袋里拎出想画的东西,画出来,觉得好酷,好厉害。
每个朋友圈都是一个记录,你的脚步留下的的历程记录,是时光机,能瞬时回到旧时光的时光机,是碎片,能拼凑出你就是你,你是这样的你的碎片。
不得不承认有的人发圈是为了炫耀,也有点朋友会说,不发了,怕别人说自己炫耀。炫耀出来的,终究是虚构的ta自己,何必,去在乎,我只要记录真实的我,这就是我。而且,当我发现我有的朋友会因为自己的影响去开始看书,开始写文章,开始画画时,我非常开心,这就是朋友圈正能量的传递,我们都在因为这个自己的小小圈子互相影响着,向阳着。
等我老了,我打开朋友圈,就能知道,自己是怎么老的,这就是朋友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