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其上者不一定得其中,求其上者,或可得神。
语言是各种元素构成的,就像各种复杂的集体,都是有主次的,有的处于核心位置,有的处于边缘位置,有的是枝蔓,有的是枝蔓撑起的精华。由于人的顽灵不同,悟性有高有低,目标不同,下的功夫不等,导致人对语言的认识各有差别,形成各种各样的学习流派。
有的是发音流,这算是抓住了语言的一个比较华丽的枝蔓。音乐性、节奏感,会让人有种艺术上的享受,而学会了正确的发音,也会给人一种相较于发音不太好的人的优越感。但是归根结底,发音的练习是什么?是一种健身。我不否认它的重要性,但它只是一个华丽的枝蔓。就像健身,不用动脑筋,一直练,一直练,发音就会提高,就会给你享受和优越感。人世间的一些美好,确实是不用动脑筋的。
有的是单词流,也是抓住了一个枝蔓。有的人,提到学语言,就是背单词,认为之所以学不好,就是因为单词没背好。单词背多了,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从完全不懂,到似懂非懂,再到更似懂,给人一种在不断进步的满足感。词汇量大了,也能给人一种优越感;辛辛苦苦背单词的过程,也能感动自己。我也不否认单词的重要性,但它也只是一个枝蔓。它也像健身一样,不用动脑筋。也可以比作砌墙,一块砖头一块砖头地砌,每砌一块砖,就能收获一份对自己的感动,仿佛一直砌一直砌,就能砌出一座宫殿。
有的是输入流,这算是比枝蔓更进了一步。在这一步,人要做到对复杂意义的理解。谁也别不可一世,谁也别自以为了不起,因为,人的理解力,是一个谜。你能理解,一方面你要感谢你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你得感谢上帝(或者神,或者大自然,或者进化论,无所谓什么名号)。总之,你的理解,不完全源自于你,就好比你拥有的眼睛,是你的天赋,而不源自你的努力。理解接近于神,所以理解算不得枝蔓,可以说是绿叶吧。无论你用什么方式去理解,只要你动用了这个神力,你就一定会有收获,你会运用理解力理解得更多。理解力是个谜,但是只要你愿意去理解,你就能够理解,即使通常不是瞬间的,有的甚至需要长时间的思考。但只要你愿意去理解,你就能理解,这个前提是绝对的,是天赋的,就像只要你愿意睁眼,你就能够看见。
有的是语法流,我曾经对语法嗤之以鼻,因为曾经的我没有开悟。语法是“对理解的理解”,是抽掉了语言中细碎的枝蔓所留下的精华,是“对理解的理论性、系统性的认识”,因此是语言的精华。我打个比方。人的四肢和大脑都很重要,但谁更为重要呢?谁是核心呢?答案是大脑,所以健脑就会比健身重要,健脑高于健身。既然单词流和发音流相当于健身,那么需要理解介入的输入流和语法流这样的“健脑”当然高于单词流和发音流。而又因为语法流比输入流更具理论性,是对语言更深一层的理解,对大脑的要求更高,所以语法流高于输入流。可惜的是,虽然语法是精华,但是语法被妖魔化了,被那些悟性尚浅的推崇单词流或者语音流的星宿老怪们妖魔化了。另一方面,语法也被那些只会照本宣科而实际脑力不支的老师们玷污了,导致本来星光璀璨的语法,被弄得乌烟瘴气,稀里糊涂。
有的是实践流,他们的理论是,无论你会不会,你张口说就行,说着说着你就会了。这些人很幸运,误打误撞,却走了和神同样的道路。“张口说”可不是简单的张口说,“张口说”意味着“创造”。不是谁都会创造的,大多数的人都只会模仿,而只有少数的人保留了创造的欲望和能力。人只有在创造的时候才是神,因为神之所以是神,就在于创造。谁创造了太阳?谁说要有光?谁创造了地球?谁创造了昼夜?谁创造了一切?不是你造的,也不是我,你可以说它是一种力量,叫它神也好,叫它科学也罢。我只是用“神”这个字,表达一种情绪。只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这一切一定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且这种创造是神圣的。“张口说”可不是简单的张口说,“张口说”是主动的,是创造的,是神圣的。
我所推崇的,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领悟的,最上乘的学习语言的方式,是语法流和实践流的结合。也可以说成是“理解神”和“成为神”的结合。崇拜丁春秋的人,其实是不适合学这样的上乘武功的。这样的上乘武功怎么练?就是我的题目“从含义理解结构,从结构创造语言”。先运用天赋的理解力去理解语言的含义,再借助理解到的含义去理解构成语言的结构。熟悉并且学会了构成语言的结构(也就是语法)之后,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神的语言。至于发音和单词等枝蔓,也时常惦记着点,不要松懈则已,因为毕竟,时常健身,也是有助于大脑,有助于我们整体的幸福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