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开始品读《论语》第十篇“乡党篇”,本篇主要阐述孔子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生活作风。
在上文品读了“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是“子罕篇”的最后一章节。
谈到了孔子对一句古诗的评价,反应了一个人找借口的行为。
诗中是一男子写给一女子的话,说:“你那么美好那么漂亮,我一想到你的样子就像花树一样美,一样心旌摇荡;我为什么始终没来看你呢?不为了别的,主要就是你家住的远呀。”
孔子对此评价说:“压根就是没想,如果真的想了,还怕什么遥远呢?”
如果真想去做一件事,还怕困难吗?如果真想一个人,还怕路途遥远?
所以,孔子认为光会说的,都不是真正想去做的,不过是找借口来搪塞过去。
真的有心,还怕什么路途遥远,凡事只会嘴上说,而不去行动的,基本都是小人行为,君子的行为就要言行一致。
接下来,开始品读《论语》的第十篇“乡党篇”。
据记载,本篇原是为一章,是整体写孔子的生活行为,后分为二十七节。
主要记录孔子在各种场合的神貌举止,尤其详细地描述了孔子在朝廷、宗庙等重要场所的一举一动。
本篇内容的记述,具体反映出礼制在仪态形表上的严格要求,对于考察礼制文化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此外,孔子平素衣食住行中的神情意态在本篇也得到生动的记叙。
孔子倡导周礼直接关联着他的政治理想,但礼的本质体现又往往离不开仪式表象。
春秋时代周礼日益衰败,原有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而变化的端倪常常首先在礼仪形式上表露出来。
这就是孔子特别注重礼制外在形态的社会原因。
孔子自身一丝不苟地遵循礼制,从他的行为表现中,能够形象地领悟到他对礼的作用的期待,体会到他主张克己复礼的意义所在,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真诚希冀。
而且,本篇陌生词字较多,读起来也比较费力,需要慢慢思索,结合孔子的性格、理念和主张及他所处的时代来分析理解,才能更好客观地吸收本篇内容。
而且,阅读本篇无需去阐发过多的道理,主要就是去感受孔子当时生活的样子。在阅读时,边想象一下,自己琢磨下当下的处境,琢磨孔子的日常起居。
然后结合下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对应,孔子的这些行为背后会有着什么样的心理动机。
其中想象的空间,自己去思考与个人结合有什么不同,这样就会非常有画面感,来阅读“乡党篇”里孔子的行为举止。
开始进入第一章节: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言,唯谨尔。
恂恂(xúu):温和恭顺的样子。
便便( pián):形容言语流畅。
孔子在家乡时,非常恭顺温和,好似不会言辞一样。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说话却明白畅达,只是说得很谨慎。
乡党,就是一个村子的意思,就是说孔子在自己家乡的时候,非常恭顺温和,不怎么爱说话,让人觉得他好像不善于表达,看起来嘴笨笨的。
在“学而篇”里,孔子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说,一个在生活当中整天眉飞色舞的,在每个人面前都有特别多的话说,满脸谄媚之色,这种人很少会有仁爱之心。
孔子是个恂恂如也的人,就是看起来不太会说话,温和恭顺。
但是孔子在朝廷上,去祭祀的时候,说话就特别流利,侃侃而谈。唯一的就是,孔子说话很谨慎,很有分寸,不会乱说。
在需要自己的时候,就要义正辞严的把话讲明白;而在平时乡里乡亲的场合,就不要去过度的表达自己,说多了反而让人觉得在炫耀。
爱说话不代表会说话,有的人走到哪儿都喜欢夸夸其谈,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丝毫不在意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反感。
所以,学习孔子在需要的场合说该说的话,不要随意表达,而惹人厌烦。
岁月团队第二季征文开始啦,写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他(她)。
详情请点击☞第二季征文:那年,那月,那个他(她)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