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工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部分,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这一剔除动作中蕴含着艺术的选拔,艺术选拔在任何一门艺术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引自 电影与文学
《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的求索。他一生都在雕刻时光,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尚未拥有的时间。塔可夫斯基深受诗歌、戏剧、日本俳句、俄国文学等艺术形式的滋养,却坚称其它艺术形式的参与对电影而言是一个可怕的打击。在塔可夫斯基看来电影的实质,是表现时间的流动,艺术家的责任是真实地反映个人经验,将创作者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时常会思考我们为什么走进电影院?我们到电影院看什么?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人们去电影院通常是因为时间:为了失去或错过的时光,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人们为了生活经验去看电影,因为电影有一点是其他艺术不能比的:它能够开阔、丰富、浓缩人的实际经验,不仅仅是丰富,而且是延长,可以说是显著延长。在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看来“电影的产生使人们的寿命至少延长了三倍”这就是电影实实在在的力量所在,无关明星、情节、娱乐性。在真正的电影中,观众不仅是观众,而且是见证人。
我们所处的已经是一个“关注度决定一切”的时代。单讲电影市场,最直接的营销方式恐怕就是不管自己要拍什么样的片子,先找来一众明星来压阵。而观众也乐于接受这种情况——多数时候,只要演员“脸熟”、电影院坐席足够舒服,走进电影院便不是什么问题。比如春节档票房突破30亿的电影《热辣滚烫》,从营销贾玲减肥100多斤开始,这部电影就在营造一种开盲盒的惊喜,盲盒上写着贾玲瘦了100斤,要看瘦下来的贾玲是什么样的,对不起,先买票进入电影院。电影出来后,又是另一层营销:贾玲是多么有毅力,多么有耐心,能瘦下来,也能藏起来。我承认这样的营销确实带来了冲击力,贾玲作为一名导演和女演员确实优秀,但我还是不想看到电影的营销大于电影本身,演员的努力大于角色的塑造。
在塔可夫斯基看来,电影艺术是人类第一次可以用来保全时光的方式,而这种保全并非全然复刻,而应当以一种充满个人创造力与启发性的手段进行雕琢。至于观众走进影院的目的,则是补全自己不曾体验过的有趣时光。相较之下,我们今天拍摄电影和观看电影,实际上却夹杂了更多“无关根本”的企图,以至于模糊了其根本的目的。
人们看电影的具体理由会有很多。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在一间暗房里,在一块屏幕前,消磨掉了个把小时的时光。你想要得到什么,时光就会给你什么。而雕刻者所呈现的,也是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和诗意。如此已然足够,而至于作品最终被理解和接纳的是哪一个侧面,或许与作者或是作品没有太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