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下班回来,见我坐那儿发呆,调侃着问我:“想什么呢?”
我突然愣神,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本意是想说:没想什么。因为我确实是什么都没有想,就那么脑子空空双目无神的盯着大门外连着下了两天雨的湿漉漉的地面。
可是我知道,如果我那样回答的话,肯定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势必会显得我这人太不够真诚。即便知道对方只是调侃,但因为对方是顾客,顾客就是上帝,那么我的回答就不能太过敷衍。另一方面,如果我那样回答的话,势必又显得太干瘪无味。对方本意就是想调侃,想得到一个比较有新意,而又能让话题继续下去的答案。
于是,我略一思索,回答说:“想钱呢!”
客人似乎愣了一下,紧接着说:“钱可是个好东西,我也想。”
然后我们彼此哈哈一笑。
可能客人也没有想到,我会给出那么具体的一个答案。因为当客人在问出“想什么”那话的时候,本意就只是一句调侃或是打一个招呼而已,主观上是没有指望我能给出什么具体答案的。所以在我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后,客人明显的愣了一下,说明这个答案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当然,客人肯定也知道,那并不是真正的答案。
再来说说我的答案的内容,“想钱呢”,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所囊括的内容实则并不那么简单。因为“钱”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没有哪个人不想“钱”,所以我说“想钱”,至少可以表明我没有说“假话”。然而,“钱”这玩意儿,虽然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生活的保障,但同时它又是地位的象征,所以使得人们在讨论它的时候,就总是带着些许含蓄,不是那么直白的表达,以避免被贴上“俗气”、“拜金”那样的标签。于是,人们在谈到“钱”的时候,就总是隐晦而不露骨,含蓄而不直接。
而我却于那些“世俗”全然不顾,敢于直白:我就想钱!咋了!至于我是不是真的在想“钱”,并不重要;至于我害不害怕被贴上“俗气”、“拜金”的标签,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让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能够达到愉悦双方,而不让彼此陷入尴尬或是无趣的境地,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我也完全可以实话实说,什么都没想。可那好像不是我的风格,那也未免太无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