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我从小就不喜欢这个词。对,没错,这个词总是出现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
翻开《超越智商》这本书之后,为我讨厌的直觉,找到了一些理性的解释。(滑稽)
image.png
作者开篇就列出冷冰冰的事实来告诉我们,异常聪明人做的事情往往与他的智商不相符。平均智商148的门萨俱乐部成员中,44%人相信占星术,56%人相信有E.T.存在。二战中策划大屠杀的14人中,8人拥有博士学位。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人突然拥有了双倍的智力、记忆力,那么这个人会怎么样?会加倍的愚蠢。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们都是携带者石器时代的大脑,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
作者斯坦若维奇认为:传统的智力(IQ)测试存在着重大的缺陷,缺乏对理性商数(RQ)的测试。当然IQ这个评价系统早已为人诟病了,早已有人提出,智力水平应当将情绪智力、社交智力、创造力等纳入其中。不过斯坦若维奇把RQ看得最重要。
他参照医学的造词套路,创造了“理性障碍”这个词。简单来说,理性障碍是指个体在智力水平正常的情况下,无法理性地思考与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程度明显低于个体的智力水平(智力测验成绩)。
所以,聪明的人因为患有理性障碍,而加倍地愚蠢了。
目前,认知科学家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
一般情况下,人都的行为都是遵循最大期望想用做出选择的结果。这就是工具理性。但是,现实中,大多数人所做的决定、行为往往偏离这个期望。因此,认知科学就希望通过测量个体行为与最优选择模式的偏离,来获得个体非理性的程度。
理性的另一面被认知科学家成为知识理性,也就是个体信念与真实世界之间的一致程度。
所有人,希望自己的信念不会偏离现实太远,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带来最优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