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变法改革运动,力求改变清朝祖制成法,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自四月二十三日始,至八月初六日止,共计103天,又称故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戊戌变法虽然不是开辟鸿蒙的第一步, 但其在近代政治变革、爱国救亡和思想启蒙各方面的里程碑地位, 却不容置疑。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通过条约攫取战争赔款,与中国领土,同时还获得在华开设工厂的特权(列强也利益均沾享有)。随着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亡此时已经被架在了火山口,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极大地震动了以康梁为代表的具有民族自尊心的资产阶级阶级知识分子和官僚士绅,他们开始觉醒,奔走呐喊,并且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之中。光绪皇帝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也为了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权力,决定支持维新派,实施变法改革。
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尽管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天,却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在经济上,戊戌变法主张转换“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小农经济思想,而走向“以商立国”、“定为工国”的近代化轨道;在政治上,戊戌变法主张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走政治近代化的道路;在思想上,主张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促进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在文化上,提倡“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史学革命”、“文界革命”,孕育了风靡一时的新文体,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先河。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把中国人追求近代化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期,先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足,遂有学习西洋人造船制炮的洋务运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遂有既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变法维新”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解放运动。
历史就像一条流淌的河,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时间过程。可以说,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人全面向西方学习追求近代化的闸门,是中国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追求近代化的启蒙时期,没有戊戌变法时期对近代化思潮的宣传,就不会有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近代化的展开,也不会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民自觉,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更是警醒了后人,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的济世良方,改变不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前车之鉴让救中国者有了更好的选择,一百天的改良梦破灭失败并不影响变法的历史意义,它依旧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