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1785年-1850年)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中国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3年,洪秀全(1814年-1864年)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1月1日在金田村起义,9月占领永安,分封诸王。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为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发动北伐、西征。捻军、小刀会起义响应,形成第一次革命高潮。1856年9月1日杨韦事变,杨秀清被杀,韦昌辉叛乱,石达开带领二十万生力军出走分裂,力量削弱。后期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主持革命斗争,二破江南大营,东进攻克江浙。1861年安庆失陷。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享乐腐败内斗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虽多次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但未实施平分土地的规定。即使后期洪仁玕(1822年-1864年)提出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资政新篇》,也未真正得到实施。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平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平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平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依然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式的平民起义运动,不过其提出的未真正实施的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却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898年)会同桂良(1785年-1862年)、文祥(1818年-1876年)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要内容: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其中规模较大的军工企业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等。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邮政、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1823年-1901年)、张之洞(1837年-1909年)、曾国藩(1811年-1872年)、左宗棠(1812年-1885年)等,他们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但是洋务运动挽救不了腐败的清王朝。在《佛教的革命》章节说过,慈禧吃一顿饭要100道不能重样的菜,而在东边进行维新运动的明治天皇为了建设强大海军每天仅吃一顿,饿肚子筹军费——真正的意义不在于一顿饭的多寡而在于强国强军的决心与态度。历史自然给出了惨痛的答案,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加之清朝地主社会极其腐败,病根子依旧下的几颗西药,改变不了大清王朝的必然失败。当然也无需否认: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1898年6月11日(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1858年-1927年)、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1871年-1908年)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开始实施,史称戊戌变法。变法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1865年-1898年)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从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开始,到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止,清政府为了自救,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史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以及整顿吏治;二是振兴商务和创办实业;三是整顿军制和编练新军;四是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包括废科举、办学堂、选派留学生、办报纸、建图书馆、发展卫生事业等。清末新政实施了十多年,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一是内容的全面性;二是进程的阶段性;三是鲜明地维护满族贵族的利益;四是对边疆地区的重视;五是边疆地区新政实施的不平衡性,以及最高统治阶层政策的调整。清末新政是清朝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发动的一次全面的改革。通过这场改革,在政治方面,一些地方的行政建置更加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中的某些合理因素,更适合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国情,吏治败坏的现象在有些地方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遏制。在经济方面,通过振兴实业,改良农业,大办厂(场)矿,振兴商务,使一批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的工矿业产生并得到发展。在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工矿业中,民族资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私人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以往地主经济的范畴,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近代农业技术和知识在农业中开始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近代化的轨迹。在军事方面,整顿军制和筹练新军的结果,许多地方产生了近代化的军队,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编练新军,加强武备,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活动,因而引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反对。在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一些地区文化落后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推动社会进步。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武力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中下层。革命派首先建立革命团体。在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1866年-1925年)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光绪三十年(1904年),华兴会和光复会成立。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地方小团体联合起来,建立了中国同盟会,该会的宗旨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主张用革命的暴力推翻清朝统治。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就把以武装斗争推翻清朝统治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孙中山等人制定了《革命方略》,以指导全国的武装起义。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止,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就有十几次之多。维护自身统治的清末新政,挽救不了大清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即使是新政中的立宪运动,一点也不能阻止革命派的武装起义;新政中编练的新军许多在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宣传下变成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变成了清朝的掘墓人。最终辛亥革命爆发,终结了清政府,自然也终止了清末新政的进程。
1911年(农历辛亥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1864年-1928年)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