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亲临河套平原,是2015年10月去北方民族大学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会,实践考察成了我们一行人的重头戏。从飞机上俯瞰这个塞上江南,以黄河为分界线,一边是黄沙漫漫,一边是绿意盎然。对这个西北边陲省份原有的想象和认知已被颠覆只剩惊叹!第二日驱车奔赴贺兰山,越近贺兰山越让我想起金庸小说里我最爱的一个人物-乔峰,不知为何对贺兰山的第一感觉就尤如是这个人物的真性情:果敢、豪迈、有情有义、侠肝义胆。登临贺兰山远眺河套平原,有种强烈的参差之美,越近贺兰山越见苍茫之辽阔,雄浑古穆之美,配上蓝天白云,大漠孤烟、浩荡之气迎面扑来,下面却是“塞上江南”的鸟语花语、芳菲满园,可赏长河落日圆与江南媲美。诗情豪宕之绪尤如乔峰对阿珠的爱真挚而热烈,可是命运总是造化弄人,乔峰在不知情的境况下错杀所爱,没有一种结局是完满。
亦如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转眼间朝代更迭,多少金戈铁马的撕杀最终归于尘土一堆,多少血泪,多少伤痛,多少恨,历史就是命运翻云覆雨的手,让西夏王朝消失在成吉思汗的铁蹄之下。想起岳飞那首著名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然而八千里路云和月枉走一遭也罢,怒发冲冠不过为三十年的功名,结果皆为尘与土,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美人何处?
与这些由成功者书写的历史而言,我更喜爱贺兰山的岩画,爱斯基摩人喜欢在象牙上绘制舞蹈、狩猎、击鼓等日常生活,澳大利亚原住民喜欢在树皮、贝壳上雕刻几何图案。中国历史悠久灿烂的文明也早有星辰闪烁,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回鹘、突厥、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每一个时代的物化符号都是人类经验、想象或情感的结晶,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岩画遗存,中国最古老的崖画“太阳神”便是其中之一,生动、自然、简约。贺兰山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生动自然,狩猎场景、描绘的动植物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也反映出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有着丰富敏锐的生活观察力、与创造力,与粗犷的艺术手法浑然一体。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越原始越简单越珍贵,美的生命意识源于万古洪荒之中,生生不息的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