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移动CEO傅盛说:沟通的本质,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别人听懂了什么。
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给出了一些沟通上的建议。
这些建议很实用,完全可以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傅盛先分析了沟通之所以很难的三个客观事实。
1.每个人大脑里的信息储备完全不一样。
老师和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不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教学,那有可能做的就是无用功。
2.语言的传输过程是有损耗的。
老师教授一个知识点,但学生极有可能因走神而忽略掉大部分,就算不走神,也很难领悟所有内容,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信息会有损耗。
3.人们很容易进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
这里体现为四种心态:
①觉得对方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就应该听懂,如果不懂,就懒得沟通。
这个要看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领悟能力,如果抱着一种“你应该要听懂”的态度,就没法继续了。
②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对方应该能听懂。
老师要耐心一点,可以适当问问同学们的意见,听听反馈。
③因为“自尊心态,或者自卑心态”,也就是别人不理他,他也不理别人,不屑于沟通。
交流应该是平等的,不要趾高气扬,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也不要妄自菲薄,过于谦虚。
④占据道德制高点。
比如老师对学生说:我还不是为了让你多考几分?我批评你还不是为你好?你是老师还是我是老师?
这样就无法交流了。
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老师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就有一种心理优越感,从而忽略沟通。要放下姿态,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所想。
除了分析原因,傅盛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还总结了沟通之前要确立的六个基本原则。
第一,信息尽量透明。
老师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学生的背景、家庭、喜好、特长等等,这样有助于交流。
第二,多倾听,理解对方要表达的内容。
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心听完。倾听能力比交谈能力更重要,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语言输入效率只占大脑的20%,剩下的80%人们经常用来走神。
“倾听的本质其实是让你的大脑高负荷运转,同时顺着主讲人的主线进入对方的世界,理解对方为什么这么讲。拥有这样的能力是很难的,必须刻意训练。”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却只给了一个嘴巴,就是要我们多听多看,少说话。
第三,表述时要把“细节描述”和“宏观概括”结合起来,要有框架描述。
讲解题目时,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就像王国维鉴赏诗歌,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既要深入题目内部,分解每个答题步骤,也要跳出题目,总结它的知识点。
第四,把沟通本身作为问题,不进行立场假设。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结果和预期不一样的情况,如果总是归咎于学生,总是指责他们,效果也不会好。
不要总是觉得学生说的就一定是幼稚的,也不要总是认为他们肯定做得不好,其实只要用心聆听,敢于放手,他们会给你很多惊喜。
第五,沟通技巧是可以不断提升的,要高度重视沟通形式。
最好不要用QQ或者微信来沟通,面对面沟通才是最高效的。
当然,每个人每天都当面交流是不现实的,可以采用一天几个的形式。争取每个同学都至少面对面沟通一次。
当然,特殊的情况和特殊的作业更需要面对面沟通,传话不仅耽误时间,也会显得冷冰冰。
第六,有反馈的沟通最有效。
当老师跟学生沟通之后,要想办法得到学生的反馈,也就是了解学生听懂了什么。
比如,在课堂上讲授了一种做题的技巧,要学生把它复述一遍,或者用这个方法试一次,知识才会得到巩固。
这样的反馈,比只问他“你听懂了没有”更有用,因为会逼着学生不得不花时间去思考,去整理思路,从而加深了印象,目标才会落到实处。
以上,就是我对傅盛沟通建议在教学中的一点简单的迁移。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