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真正踏入影院去看且看完之后没有觉得后悔的唯一一部春节档电影就是出自饺子导演之手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五年前看第一部的时候,我是真的忍不住跟着剧情哭,回家路上也一直在听张碧晨唱的那首片尾曲。
对于他的老故事新编我并没有觉得有哪里不妥,反而我觉得其实是我想要看到的结果,守旧派各位老师可能会觉得我这样的想法有点离经叛道,但是各位有没有想过,其实21世纪的我们不再需要爹味很浓的神话故事教条来规训任何一个人。现在我们大多人的共识都是,孩子不是家长的从属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选择权。而当年那个“反叛”旧时代父母强权的故事放到现在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很难真正意义的理解到这故事更深层次的意义,而且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个故事它仿佛在说“我要用生命唤起你的爱,来报答那沉重到无法呼吸的生育之恩”...如果是当初坐在电视前的我们,或许我们会为哪吒的故事而流泪惋惜仅此而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压力心理压力其实是远大于已经毕业十年以上的我们的,这样传统的“生养之恩无以为报”和“命运不公 命格如此 来世再见”的理念传到现在的孩子心里或许会是雪崩前的雪花,他们会因为共鸣而情绪得不到纾解而茫然效仿,这样的影视作品并不能起到正面宣传和传承的作用还有可能因为太过写实和复刻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影响,这对一个21世纪的创作背景下的传统神话故事的传播并不一定是个好事,因此在某些方面把同一件事换一种表达和当年我们所为之遗憾或愤怒的设定进行转化,来弥补我们的遗憾其实也未尝不可。而且也不影响后续家长对原版故事哪吒的一生给自己的孩子进行知识面的灌输。就像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一开始也是黑暗版的成人童话一样,有些时候我们要留给孩子一些美好的想象这背后的残酷应该是他们长大后回头看去才幡然醒悟的。
接下来再说第二部中关于不尊重女性的这一讨论,老实讲我当初看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也没有因为他们提出这一点而复盘产生共鸣。也许会被那些博主们贴上顺直的标签,但说真的,无论是鹤童被喷出来的水溅到亦或者是殷夫人的牺牲去推动剧情的发展,我同样觉得并无不妥。要了解一个电影为什么要有笑有泪有快有慢的推动或转场,我们就要了解一个“救猫咪”的理论,在此我不一一赘述,朋友们可以想象以往我们看到的那些竖屏短剧的剪辑节奏就能get到一二。那么也是依据这样的理论,一般影视作品中都会有这样的伏笔转折和包袱点,至于这个包袱最后响不响就看观众的理解和编剧的能力了。
那么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是鹿童,又为什么非得要喷水,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鹤和鹿的职责不同尊卑不同,虽都是南极仙翁的徒儿,但她的身份就是左右服侍和引路接待的捕妖队成员,而鹿童更得盛宠是捕妖队的头领是南极仙翁的大弟子。而且我请大家不要忽略一点,鹤本身在休息或睡觉的时候就是单脚站立的,这非常符合动物届自然规律。至于喷水这点,无非就是为了把哪吒魔丸性格放大化也为之后的剧情做铺垫。至于晕妆的特写,无非就是一个单纯的笑点和南极仙翁脑袋上一脸包并无二意。
至于娘亲化丹推动剧情,我不做过多评价,但我有必要强调一点歌颂母爱和虐女是两件事,我们不能刻意的将原本很普通的转折剧情有失偏颇的归为“虐女”爽文。而且关于殷夫人的下落,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因此让殷夫人牺牲来做剧情的升华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恶趣味一说。
以上,这是我对这几个不尊重女性之争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