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对于韩剧的印象还停留在像《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玛丽苏、纯爱类型的电视剧时,今年九月一部刷爆朋友圈的《釜山行》成为韩剧转型的完美出击,(有时很准确有时很瞎的)豆瓣评分和各大社交对这部电影的讨论热度足以窥见它的成功。
而回溯韩国电影的历史,不难发现,韩国电影工厂用商业灾难片来拍一个温情或绝望的故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相反,在这种电影模式被观众热捧之前,《釜山行》同款电影已经非常之多,这种顺畅的拍摄手法也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韩国第一部比较出名的灾难片是2006年的《汉江怪物》,讲的是一个传统的韩国家庭与一只变异的巨型怪物殊死搏斗的故事,在北美上映取得了220万美元的票房,据称是当时韩片闯荡好莱坞的最高票房纪录。
在2009年,推出的第二部大获好评的灾难片,名为《海云台》,讲的是发生在海云台的一场海啸以及生活在周边的人的故事,影片票房超过一千万,影片投资高达150亿韩元,仅在上映10天就收回了成本。
2012年之后相继推出《铁线虫入侵》《流感》等,以及今年的《釜山行》和《隧道》。
人人都在说韩国电影拍得好,而我想告诉你的是:庖丁解牛之后,韩国电影是如何成功又优雅地“套路”住观众的?
首先,我们谈的是韩国灾难片,重点在于“灾难”,韩片的“灾难”取材非常广泛,从最初的《汉江怪物》以一只因美军违规向汉江倒入变质甲醛变异而成的巨型怪物取材,《海云台》的海啸,以及流感和铁线虫爆发,到《釜山行》丧尸围攻,都是大框架的灾难背景,可见导演们的野心都很大。
其实庞大的背景特别容易失控,出路无非两条:要么像美国科幻电影一样啪啪啪咻咻咻牛逼特效甩观众一脸,要么像韩国电影这样踏踏实实认真琢磨小人物的故事。
(特别讲一句,用心讲故事你特效也不能太烂,水平参照《釜山行》和《汉江怪物》就挺好,没有针对国内哪部特效剧情都烂的电影,只想说像《爵迹》一样的电影都是辣鸡。)
谈完了背景,那我们来谈剧情内核。如果说选择灾难片背景可能是一众韩国导演为了高票房投机取巧的表现之一,那么剧情故事便是真正诚意表现。
韩国电影几乎每一部采用的都是现实残酷的利己主义和极其微小的温情(希望)的固定组合,而且前者和后者的量一定是设置为无穷大比1,一边强烈地告诉你人性是丑恶肮脏,这个世界特么的不会好了,一边又总是给你一点光亮,让你想死又不能安息。
影片效果追求的无非就是观众心里绝望到极致的触底反弹,《流感》中希望在唯一有抗体的那个人身上,《釜山行》的人性的温情在于善良的小女孩,《铁线虫入侵》的希望在研制出的有效药,观感效果最强的是《隧道》,孤苦无援的窒息感充斥在影片后半节每一帧。(看到男主从隧道出来,我都觉得自己的心已经跟着他在隧道里死掉了。)
除了这两点,还有一个这系列的片子都有的韩国特色,就是死命地黑自己的国家,用非常大的篇幅在论证:我的上级是傻逼,这一点大家也都是心服口服,感慨他们的制度之余敬他们都是条汉子。(但是别来跟我争论国产电影不好是因为审核太严,这跟你以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为身边女生太少一样可笑。)
最后不得不说的一点,也是我看了这么多韩国片感受颇深的一个点,这些影片中没有给主角设置巨大而沉重的英雄或者圣母情怀,是我觉得的出彩之处,每个人在灾难面前第一时间表现出的恐惧、自私让人物变得立体而真实,影片对微小闪烁的善意的处理恰到好处。
网上不乏指责韩国输出的灾难片无非都是用来赚钱的商业电影,要我说,没毛病,但是对于背景选材,你能做的只有啧啧称赞,就丧尸片来说,美国无疑是最大的丧尸片生产基地,《生化危机》那么多季依旧火热,可见丧尸片或者归结为恐怖片、灾难片的市场巨大。
在这个利字当头,光怪陆离的时代,我们无法要求每个导演都是情怀者,像傻逼一样只讲故事不想赚钱,但是放眼韩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不得不说的是,在拍电影赚钱这件事情上,韩国导演的做法显得高明得多,商业电影背景与细腻剧情内核的搭配,观众在面对像《釜山行》一样的电影时,自然是掏钱掏得心甘情愿心满意足,而反观国产电影,无论是坟头蹦迪的剧情还是劣质动画的效果,用鲜肉大牌的人气或者下三滥的营销噱头来吸睛的新(lan)晋(pian)导演,虽然赚的盆满钵满,但“吃相”未免太难看。
--你给了韩国电影那么多褒奖,它受得起吗?
--答案是肯定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