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五六月的时候,从“罗辑思维”看到这本书的广告就买了读完了,近期跟一个读书团想要二刷,结果自己读了不到20页,被同事翻了几页借走至今未还。。。所以过程中没有跟进打卡,现凭以前的记忆和个人理解写一个总结,难免会有观点偏颇及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望见谅!
单看书名副标题《沟通的方法——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就囊括了全书的核心精髓,没有边界本身就是一个无限潜力的空间,有人固步自封就寸步难移(也许他根本就不想动),有人极力突破可以走的很远。成年人的世界很多时候没有非黑即白的对错,只有合适与否。生活如是,职场亦如是。特别喜欢《罗辑思维》的认知篇中一个观点:无知不自知。想要跑赢生活,就要付出更多。
倾听:书中开篇就讲倾听,不是那种把耳朵架起来就行的听,而是用脑子倾听,要搞明白对方到底在讲什么。是发泄情绪还是摆事实讲道理,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并组织自己接下来该说(更多是做)什么。很多时候的沟通障碍都在于解决情绪问题,如果能在沟通过程中解决掉对方的情绪去谈事实或者期待,沟通就会更高效。至少能够辨识对方表述中哪些是情绪,哪些是事实甚至是期待,我们才能捕捉到沟通中的关键。现实生活中,除了语言不通外很多时候的“鸡同鸭讲”,就是双方沟通都失败的代表。记不清是哪本书还是什么课程中听到,有不知出处真假的这么一句话,“爱因斯坦曾说,如果给我10分钟来回答一个问题决定我的生死,我将用9分半钟搞清楚问题是什么,剩下的半分钟足够解答”。
不懂就问:书中应该讲的是确认问题吧,自己获取信息后,如有必要(对自己或对方不放心的情况下)再次按照自己的理解陈述核心信息与对方确认,如果信息对等那就约定下一步进度,如有出入及时纠正至信息对等;反之亦然,可以要求对方陈述对话关键信息,自己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的理解。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不一定就是你以为的。沟通双方都需要及时有效的回应对方,让对方知道对面的人懂了还是没懂,好安排下一步的行动,哪怕是扭头走人……
放开自己:别把自己和对方逼死在角落,很多时候的沟通即便是事实清晰、信息对等的时候,也不一定就马上能够得出结论。这时候就要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双方一个缓冲的时间。也许双方需要回去获取关键第三人的意见或建议,也许双方需要再情绪上进行一下消化,也许换个时间空间很快就能冰释前嫌。现实中,很多成熟稳健的人,在外因允许的时候都擅长“急事缓办”,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以上是个人凭记忆对这本书的一些理解,书中还有很多理论和技巧,比如如何介绍自己、如何执行/面对奖励或批评、如何执行/面对激励、如何执行/面对领导力行为等,而且以大量的现实中普遍常见的实际案例来呈现讲解。书中的干货太多,一下子想不全,这本书非常适合放在办公桌或床头柜上经常翻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