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孔子与子贡讨论一个人的财富状况与其修养的关系
【题解】
这段话记载了子贡和孔子讨论如何对待穷和富的问题。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都会有贫富差距的问题,而且这不是个人能够解决的。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传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个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上无论贫或富也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还赞扬了子贡“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学有所得,是孔门弟子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且善于经商,富至千金。他向孔子求教: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傲慢,怎样?想必在他看来这是很高的境界了,因为人穷生活容易捉襟见肘,难免气短阿谀人以图利,而富贵之人又容易财大气粗、盛气凌人,这都是一般人好富恶贫的共同心理。所以人要能达到子贡所说的境界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但仁者止于至善,所以孔子说,可也,但还不如贫而乐道,富有却好礼。聪明的子贡马上领悟了,并且触类旁通地去举一反三,孔子才由衷地赞扬他这下入门了。
【注释】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意思是,好比加工象牙,切了还得磋,使其更加光滑;好比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
②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③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一般都称名。
④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借喻为未知的事。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