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充分地感受到:
当我们把自认为最好的,最完整的东西给别人时,
真的是当下最符合对方的需求吗?
真的在给对方最大的价值吗?
往往真的不见得!
这个事情源自于我看到一个伙伴设计的一款包包很好看,就想找她定制了一款:
在第一轮沟通款式后,小伙伴给我做了一版,我自己觉得不合适,
就建议说,用我最初看中的包包设计或者直接要那款包包好了,我自己很喜欢的;
这位同学对自己的作品也有追求,所以还是想给我再设计一款;
第二轮要把包包寄给我时,我发现这一款和我自己的风格和喜好还是不搭;
对方也感受到了,提供另一个方案是 给我是她购买的一个材料包做成的包包,那个成本价都高过付款费用了,
但我的需求是适合我自己的风格,以及 想购买对方的原创作品,更爱天赋创作的东西,
所以我又提出了想要我第一眼看中的手拿包,对方勉强同意了,
但这个过程中感觉到这位同学觉得我要的小包包不值给她付款的费用,觉得不好意思。(后来核实确实是的)
后来我自己拿到包包很满意,觉得很合适。
现在回忆起和这位伙伴的这一次购买过程,觉得很有意思。
我作为消费者,买单的人,
从消费者的内心感受到,
如果我想要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对方就给当下的我提供了最大的价值了。
但,对方给我设计的是一款很美观,功能分区很好的大包,从材料,时间成本上是超过付款的费用的;
而我要的就是要一个独特的低调的便携的手拿包;
功能齐全的包包其实我也有的,
但一般挂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的椅子上,懒得背;反而一个小小的手拿包,放着我的钥匙手机上下楼,使用率最高,我自己满意的不得了。
但作为价值的提供者,
对方 希望把自己更好的产品,
更大价值的东西给我,甚至恨不得自己亏了也要给我;
但事实上,我真的不需要,
反而那个对我来说没啥价值。
后来和这位小伙伴沟通说她看我最后的选择,第一时间很失落,觉得自己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了,但我却不喜欢;
即使我很满意她的其他产品,但是她还是失落。
经此一事,让我深刻体会,
有时候我们一小不心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一心好意给对方我们最大最好的东西,
而忘了去识别对方当下真正的需求和条件是什么?哪个才是对方当下最需要的?
这个体会让我自己对自己做个案,或者支持反馈别人一些信息时,又放松了好多,不再要求自己讲全讲多,
而是识别对方当下的需求,针对这个需求提供对应的价值,就是本次交换中最大化地创造这个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