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提纲】
1.在夫妇关系中何时才是劝谏对方及家人的好时机?有何巧妙的方法?
上一节课提到劝诫别人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先赢得对方的信任。信任不足,可能你劝他的时候他会误解你,觉得你看他不顺眼、诽谤他,所以要先有信任。在父子关系中,父亲对某个孩子非常信任,这个孩子应该就是最让他放心,最孝顺他的,常常在父亲需要的时候,他都会去尽他为人子的本分。另外,在君臣关系上,领导最需要我们帮他承担一些工作,每次我们都能够默默地做好,而且每次都能做的让他放心,这也是针对他的需要去付出,所以他就很信任我们。夫妻关系也是如此,太太把家里的家事处理好,然后又把孩子教育好,让先生没有后顾之忧,先生就很信任太太,那么太太所讲的话自然就有分量。当信任已经达到某种程度,一开口就很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厚积薄发,不要太躁动,否则会欲速则不达,而且给他人建议不要一下给出五六条,这样也不好,就偶尔建议一条,他们可能没有照你说的去做,但结果印证了你讲得很准,慢慢那个信任度就会越来越高。
2.在父子关系中,父亲规劝孩子或孩子规劝父亲如何运用智慧来处理?
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都需要建立在信任、付出当中。《弟子规》说“号泣随,挞无怨”,这个“挞无怨”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演,这是儿子规劝父亲,也有父亲规劝儿子,就不方便对他像小时候一样大吼大叫了,否则他可能除了不接受之外,还会怨恨在心。父亲要用自己的德行,用自己的惭愧心,唤醒孩子的惭愧心。
3.唐朝的贞观之治为历史上一段佳话,魏征与唐太宗君臣间互动的智慧有哪些值得学习?
魏征作为臣子,常常在唐太宗这个君主有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关心人民,人民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作为君主治理国家也是兢兢业业。有一次魏征进谏时态度很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这个时候皇后就过来智慧地劝诫提醒:“一定有明君上主出现,才有臣子敢这样直言不讳。”假如这个时候皇后又进了魏征几句谗言,那“贞观之治”可能就要改写了。所以一个家的兴旺,一个朝代的兴旺,都是要有非常多的人付出,非常多人的参与才可以。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非常伤心,说魏征死了,他就少了一面镜子。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大臣对他的信任。
4.《中庸》里提到哪些企业管理的学问?
《中庸》里面提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治理天下有9个好方法,“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9个方法用在现代,绝对可以让你的企业蓬勃发展。第一个是一定要修身,自己真有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的人与你一起共事,只要有人就不怕事情不好做。第二个,尊贤。尊敬贤能的人,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贤者来投靠。第三个,亲亲也。这个“亲”指父母亲人。当一个领导者首先把孝道做出来,一定可以以德感化他的员工,他对员工的培训也很用心,把员工当亲人看待,用《弟子规》来培训他们。
5.什么是善学?
我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要有去学习故事中主角优点的态度,听到好的就提醒自己去效仿,听到不好的马上“见人恶,即内省”,就好像句句都在说自己一样,这叫善学。
6.历史上还有哪些臣子劝谏国君的佳话?
除了唐朝的魏征劝谏唐太宗这个佳话,还有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叫丙吉的大臣负责审理巫蛊之事。汉武帝当时在气头上说,只要在监狱里面的通通杀掉,但是顶级非常有正气,并没有把刚刚出生的汉武帝的曾孙交出去,说“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皇上的亲人”。汉武帝后来突然醒悟过来,大赦了那些还没有杀的人,丙吉以死进谏,把汉武帝唤醒。后来汉宣帝继位,丙吉没有再提这件事,以前读书人所为,比如说“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不是为了自己以后有没有好处,而是看有没有遵循圣贤人的教诲,服务人民、国家,还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我们在汉朝看到的臣子对于君主的劝诫。
另外一个臣子劝诫君主的佳话是颍考叔劝诫郑庄公。
7.在兄弟关系中该如何劝谏对方?
兄弟之间要相互规劝,这个难度很高,因为兄弟们差不多,要产生很深的敬意,除非你的德行让他很佩服,不然,他会说你是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时候要此时无声胜有声,一默如万雷,沉默的时候他讲些刻薄的话会愈讲愈心虚,因为毕竟你是好意相劝。例如明朝的读书人陈世恩劝诫他游手好闲的弟弟。他没有像他的哥哥那样,每次看到弟弟就骂他、处罚他,而是每天晚上站在门口等弟弟回来,无论多晚他都沉得住气,等弟弟回来,对弟弟嘘寒问暖。后来他弟弟回家越来越早,他又进一步把很多圣贤的教诲交给他,让弟弟有正确的人生观,可以把他的人生经营好。陈世恩用他的真心,用他的关怀,不用言教,用身教赢回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
【引用经句】
1.厚积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稼说(送张琥)》 苏轼
2.欲速则不达 。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3.日久见人心 。
(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争报恩》
4.苟不教,性乃迁。 -----《三字经》
5.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
(但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魏书·乐志》
6.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
(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
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隋唐嘉话》
8.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去谗远色 。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
9.有德此有人 。
(道德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大学》
1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礼记·乐记》
11.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2.人情练达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
13.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 。
(毋以小嫌疏至亲,岂因新怨忘旧恩)
14.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孝经》
【故事】
①李世民哭谏父亲
②儿子骗父亲的故事
③魏征劝谏唐太宗
④劝先生戒烟的故事
⑤颖考叔劝诫郑庄公的故事
⑥世恩夜待
【心得体会】
①吃东西时都是先给孩子吃,带孩子回娘家看父母,父母想的是自己,而自己心心念念还是想着孩子。
②和先生相处,体谅和尊重他,体会到他的不容易,改命要有利他之心,做饭做家务,洗衣服讲话,都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要给他做榜样!
③当一个人很有钱的时候,奢靡之气一沾染,很有可能会傲慢,不可一世。
④家庭的教育原则要一致,要不然孩子一定会跑到那个宠她的人身后。孩子习气都是养出来的,自己先做好榜样,才能教好孩子。
⑤上行下效,父母在家孝顺爷爷奶奶,有好吃的、好用的都先拿给爷爷奶奶。父母的孝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到现在家里还一直保持着把第一碗饭盛给长辈的优良传统。
⑥蔡礼旭老师的爷爷生病,用布施让他得到健康,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⑦蔡老师因为有恭敬心才能遇到一生给到他很多帮助的贵人~卢叔叔,你是否真诚,对方一定能感受到。我们要用真诚心去对待他人,一真一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