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件事:
一天,我去看电影,坐在前面的男生,喋喋不休地给身旁的女生讲述着电影情节,当放映到一半时,我实在有点不耐烦了,就说让他小声一点,男生转过头来想说点什么,但被旁边的女生拉住了。
电影结束后,男生失落地扶着那个女生走出了影院,后来才知道,他每周都会带着她来看电影,即使她什么也看不到。
看到最后一句话时,心里咯噔了一下,为男生那份细腻柔和的爱感动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偏见的存在对彼此的伤害。
如果你在现场,当时会不会像故事中的我一样,做出那样的反应,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我们习惯了用直觉来做出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看清了一切,其实什么都没有了解。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有一次在乘坐地铁时,看见有两个小孩跑来跑去,吵得不行,但在一边的父亲却不管不问。
这时,他实在忍受不住,对那位父亲说,请管管你的孩子们吧,太不像话了。
那位男子哽咽了一下,慢慢地说,先生,真的很抱歉,孩子的妈妈刚刚在医院去世,面对他们的悲伤,我真的感到无助和难受。
听到这,柯维感到非常难过和愧疚,在心里再次提醒自己,今后不能单凭现象就直接做出判断和评价,那样可能会犯下更多的错误。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别人正在经历什么,我们并不得而知,也无法感同身受,所以,不要轻易指责,认清事实,善待他人。
在一所医院里,一个男孩病重需要马上进行手术,主刀医生来晚了几分钟,因而被孩子的父亲破口大骂,你们医生还有没有良心和素质,不是你家的孩子就不上心是吧,要是你孩子要死了你会这样吗?
医生平静的向男子道了歉,并解释说自己临时接到手术通知才从外面赶过来的,随后快步走进了手术室。
经过2个小时的抢救,孩子脱离了危险期,伤势也稳定下来了,医生给孩子父亲说:“谢天谢地,孩子没事了,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下护士。”然后就匆忙的离开了。
男子又抱怨到,什么态度啊,把自己当谁了。
旁边的护士流着泪说,医生他孩子在昨天的一场车祸中死去了,接到电话才从去殡仪馆的路上赶过来,他救活了你的孩子,但还要赶回去参加自己孩子的葬礼。
听后,男子沉默并望向远方,眼神中,既有羞愧,又有敬意。
你看到的微笑,也许背后满是撕心的痛苦。
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并不是只有你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千人千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不管故事是平淡无奇,还是曲折坎坷,每个人都已经历不同的故事,或悲伤或幸福。
曾经在一艘即将沉没的游轮上,有一对夫妻,面对只剩一个位置的救生艇,男子推开了爱人,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自己。
这时女子朝着男子离去的背影说了几句话,你能猜猜是什么吗?
大多应该是类似“我是瞎了眼,你个负心人、渣男”等等。
但是真相正好相反,她喊的是“照顾好我们的女儿,我爱你们!”
原来,当时坐游轮时妻子已经身患绝症,为了女儿,男子必须要活下来,独自把他们的女儿抚养长大。
后来女儿无意间看到父亲日记本中的一句话:“我何尝不想和你一起沉入大海,永远不分开,但是为了我们的女儿,只有让你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大海深处,对不起,亲爱的,我真的很想你。”
世界就是这样,它不会直接给你展示它本来的面目,而是披了一层模糊的面纱,要真实地看清,我们必须理性主动地去除偏见,寻找它原来的样子。
是与非,常常也在一念之间,所处的角度不同、情境不同,你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观点。
偏见,有时像一把没有手柄的匕首,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也讲到,人的大脑有两个部分,一边是直觉脑,另一边是理性脑。
凭借直觉,我们可以高效快捷的作出很多决策和判断,可能帮我省出很多时间,但是它也有很大的风险和偏差。
而理性脑呢,它需要的过程就相对比较长,且比较费脑,但是准确度会高很多。
为了防止偏见影响我们的判断,就应该把独立的理性思考当作一种习惯,多去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象的答案。
有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急于定下结论,才会不断接近真相。
用包容和理性去看待一切,也许会收获更多的感动和美好。
-END-
图/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