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 ,好久想动笔写一写自己的父亲,酝酿了许久,想的过往许多事都不知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
父亲今年78岁了,从小认为高大的父亲,随着我的长大,发现年老的父亲好像缩水了。不再高大,却是依旧那么硬朗。
父亲与母亲相濡以沫近50年, 这是正如我妈说的:"想当年你爸长的也是俊秀,才有了我们子妹四个"。每个孩子的长大都凝聚着父母无私的爱。像许多普通家庭一样,父亲挣钱,母亲管钱,操持家里。
父亲喜欢做饭,但平时工作忙,只有到节日才肯展示,父亲特别喜欢是炒菜,我记得父亲有个本子,里面全是记录如何炒:木耳炒肉,狮子头,红烧肉,扣肉……放料的多少,火候怎样,放什么,记的密密麻麻。在场部家里所有豆沙包子,肉馅汤圆,都是父亲拿手的,特别是到过年过节,总是要露一手。孩子早已垂涎三尺,等着开吃,温暖的年夜饭让我们记忆犹新。
父亲喜欢摆持电器。那时候收音机,14寸日本松下彩色电视机是家里的电器。父亲就着摸着把收音机改造成录音机,收音机两用机。他一下班回来,就在旧的红色写字台上又焊又接,我们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悄悄动动他的工具。最后外接录音机成功,放磁带听到了邓丽君的《甜蜜蜜》,齐秦的《北方的狼》……这么磁性的歌声,让我禁不住哼唱。
父亲喜欢学习语言。他有一本《国际语言》的书,他时不时的念,我们都听不懂,我还以为他在念经呢,由于孩子的拖累,估计国际语言也没有学通,却对维语产生了兴趣,他早先在场部当会计,会经常骑着一辆大轮的自行车下村队,和队里的少数民族能搭上话。
父亲喜欢看书。小时候我最盼望父亲每个月拿回来的杂志书:《美化生活》,《连环画报》,《大众电影》,《山海经》……让我喜欢上了读书,有一阵我迷上了写大字,父亲便给我买了《颜真卿的字帖》,"楷书,行书,草书"大全,我就不停的临摹。后期也是没有坚持,枉费了父亲的苦心。
我喜欢集邮,也是源于父亲。当时通讯不是很发达,都是邮寄,信封上花花绿绿的邮票吸引了我。父亲把凡邮寄的信封壳给我,我将从1分钱的邮票到10分钱的邮票归类,用清水泡把邮票揭下来,父亲帮我风干,给我买集邮册。我那时候认为父亲好有才啊,把这些漂亮的邮票装好放好。到现在我都保存着。
父亲的"倔"在当时场部是有得一拼,从羊部的会计股调到农行,在农行羊场所当了信贷主任,很多人求他贷款,包括亲朋好友,但他始终坚持有抵押,有担保,才肯放贷。弄的大家说他是杨三"不",不尽人情,不懂事故,不懂用权。母亲也为这些生了不少闷气,但后来也理解了他。
父亲的大“嗓门”,当和别人说话时声音一抬高,眼睛一瞪,除口音有江苏味道还有直来直去感觉,所以大家又起了个外号“杨咋呼”,其实他也不是故意的,只是有事说事,有理说理。在家的时候,我倒是没有见父亲和母亲说话时的高嗓门。
后来儿女长大,父亲得了“糖尿病”,先前吃药,后期严重每天早晚在肚子打胰岛素,偶尔看见父亲肚子上密密的针疤,真是太心疼。
今天年龄大的父亲想给老朋友打电话,拨不出去,我在微信视频里教他如何拨号,他眯着眼拔着号,我看着父亲花白的头发,心理不禁感慨,岁月无情。
我结婚十余年,上学,工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
就希望父亲能健康长寿,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