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有一篇演讲《寒门贵子》说的是她自己出身贫寒,却是一步一步走出他的小山村,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北大,成为北大才女,走上超级演说家的舞台,说出自己的故事。刘媛媛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寒门,在母亲“读书有用论”的家庭教育引导下,家里的三个孩子全部考上名校,走出农村,开始改写自己的人生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不及格的父母,没有不及格的孩子。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作家,他自小家境贫寒,父亲被定为走资派,被拉到大山里改造去了,他在他的《自在平行》里讲述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一个带着孩子生活,平日里只是洗、缝、纺、浆,干一些针线活计。现在就只有没黑没明地替人纺线赚钱了。就算如此她也要供着三个孩子上学。最后因为收成不好,实在不得已贾平凹只得辍学回家。有一次母亲的纺车坏了,需要买新的,家里没有钱,贾平凹就打算偷偷卖掉家里的书买纺车,不小心被母亲发现,然后大骂:你爸一辈子,还有什么家当?就这一捆书,他看得命样重,我跟了他三十年,跑这调那,我带什么过?就这一包袱一包袱背了书走!如今又为这书,你爸被人绳捆索绑,我把它藏这藏那,好不容易留下来,你却要卖?你爸回来了还用不用?你是要杀你爸吗?后来在邻居的帮助下,他去深山砍柴卖钱,终于买到一辆新的纺车,然后母亲就开始整日纺线,后来借了邻居的织布机,织成布到集市上卖钱,日子过好了,贾平凹的母亲就立刻让他上学。当时贾平凹说,有什么好读的,他母亲却怒到,书还有瞎的!贾平凹的母亲代表了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大西北的妇女形象,他们辛勤劳作,为的就是能够在那个年代能够填饱肚子,可是却极少母亲能够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要求孩子继续读书的!大都家庭都觉得那个家庭填饱肚子就很不错,读书根本就是奢望!
一个与世隔绝的大山里,一个放羊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令人沉思的话语。
“你放羊是为了什么?”
“赚钱!”
“赚钱为了什么?”
“讨媳妇!”
“讨媳妇干什么?”
“生娃!”……
“你高兴吗?”
“乐着呢”
“你有没有烦心事?”
“羊吃草,我又哼又叫(唱歌),乐着”……-
同样都是艰苦的环境,可是处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所折射出来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到底什么是寒门?我一直觉得钱不是衡量豪门与寒门的唯一标准,家风才是。
你说是与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