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基层党员干部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这一重要论述为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扎根一线的“红色细胞”,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让精神文明之花在广袤城乡绚丽绽放。

一、深刻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坐标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精神文明建设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统计显示,我国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4万个,覆盖90%以上县区,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价值引领“悬空”、文化活动“脱节”、陈规陋习“回潮”等问题。某地开展的“移风易俗满意度调查”显示,38%受访者认为高价彩礼等问题尚未根治。这警示我们:物质丰裕不等于精神富足,经济发展更需要文明同步。

基层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是基层治理的“润滑剂”,更是凝聚复兴伟力的“向心力”。浙江安吉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贵州塘约村“红九条”村规民约等成功案例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基层实践路径

(一)筑牢信仰根基,做好理论传播的“翻译官”

在田间地头开展宣讲,要用群众听得懂的“土方言”诠释党的创新理论。山东龙口市“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团采用快板、三句半等形式,使理论宣讲接地气、有生气;重庆“六讲”志愿服务队伍用方言小品解读政策,受众突破200万人次。这启示我们:理论武装既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

(二)培育文明风尚,当好价值引领的“排头兵”

要创新开展“文明积分”“道德银行”等实践载体。江苏徐州市贾汪区推行“十必联”工作法,党员结对帮扶带动乡风转变;陕西志丹县建立“红黑榜”制度,善行义举上榜率达93%。关键要把握“群众主体”原则,避免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局面。

(三)滋养文化根系,成为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北京延庆区“乡村文化合作社”挖掘非遗项目带动文旅融合,云南腾冲市“艾思奇百姓宣讲团”用少数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传统文化要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基层党员干部要善用文化礼堂、村史馆等载体,让文化记忆成为凝聚共识的精神纽带。

三、锤炼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考验的是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要掌握“三问于民”工作法:政策制定问需于民,活动开展问计于民,成效评估问效于民。福建“四下基层”经验显示,当干部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时,工作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面对数字化新趋势,还要创新“互联网+文明实践”模式。广东佛山“文明直播间”吸引超百万网友参与,四川成都“文明兴蓉”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一键通”,这些探索为精神文明建设插上了信息化翅膀。但须谨记:技术手段永远代替不了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党员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当我们把每个社区、村庄都建设成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地,14亿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必将更加澎湃,民族复兴的精神灯塔必将更加璀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