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熟背“少年不识愁滋味”,坚信自己有满腔愁绪无处抒发,并以此作为QQ签名,假装个文艺青年,骗骗纯情小女生,并时不时在同学中哼上两句,故作深沉,以显示自己的才华如鹤立鸡群之中。微信转发此类主题文章时也不忘加上此句,博得朋友圈的一致点赞,以为自己真的就是才华横溢的作词者,但真相就是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
最近在诵读文言文时,偶然发现发现了全文,熟读之下,不禁对自己以前幼稚的行文感到可笑,还更深层次了解词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也顺带学习了修辞手法。以下开始鉴赏。
全文如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一首曲折多变、脍炙人口,娓娓动人的题壁小令,查阅相关资料后知晓该词作于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时,作者忧心国事,但又无能为力,满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小憩的房子中写下了这首词。
全文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格律工整,活用叠句,承上启下,巧借今昔对比抒发情感,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情感表达上,都非常值得我等新手学习。
上阕描绘了一个正值涉世未深,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少年形象,对于大人们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乐观自信且单纯,喜爱游山玩水,登高望远。在登上高楼后又触发了诗兴,在不知道什么是“愁”的时候,硬是东拼西凑写出了自己不明所以的愁。
下阙处处与上阕形成强烈对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阅历丰富,思想成熟的人物形象。采用对偶的句式,表现自己历经沧桑,遍尝辛酸后,对愁字有了深切的感受。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战,收复失地,但却被投降派常常排挤,尽管具管乐之才,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一个“尽”字概括力极强,包含了词人一生复杂的感受,开启了今昔强烈对比的转折点。而“欲说还休”也表明词人此刻的处境,不受重用,被人排挤也就罢了,却连自身的报国无门的愁绪都不能说出来,只能言不由衷地表达好一个凉爽的秋天。秋心成愁,说秋,其实也是在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愁。
通过对古文的学习,发现古代的诗人才是谴词用句的高手,寥寥数句,言简意赅,真是我辈追求写文的最高境界。和学习书法一样,大道至简,但是越简单的梦想越难实现,越简单的幸福越难以获取。正如辛弃疾年少时追求的愁,那是在经历了数十年艰难生活磨砺下才自然感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开始体会到些许的愁,开始从那个卖弄文采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开始蜕变。终有一天,我也要如辛弃疾一般,体验生活中的万千愁,然后开始成长。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