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月的阴雨天气,今天突然天就明亮了,阳光闪你的眼。晚秋的寒意被暖洋洋的太阳蒸融了,硕果累累的金秋我们迎来一场学习的盛宴。
朱自强老师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展示“儿童文学教育功能和教学方法”,我被他朗诵的一首小诗打动了。
笑了
哥哥饿了
弟弟尿了
妹妹哭了
爸爸急了
妈妈说
我来了
我来了
我们都笑了
妈妈,一个温暖的字眼。亲切,温柔,慈爱,操劳,持家,善良,孝顺,能干……总之,所有华丽的辞藻赋予妈妈都不为过。
最通俗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最真切的感受,进家门第一句话就是:妈……如果第一眼看到爸爸,第一句话就是:我妈呢?
在外的学子给家里打电话开口也是“妈妈”,不小心爸爸接了电话,也会不容置疑,要么孩子说“让我妈接”,要么就是爸爸自觉识相地把话筒直接递给妈妈。
我有个朋友目前在澳大利亚定居,嫁了个一起留学澳大利亚的上海人。有一天,她朋友圈爆出“看看外国的男人是怎样带娃的”。
一张张她和闺蜜一家在外面旅游,聚餐,野炊的情景,每一张照片都是老公大包小包,背着娃,牵着大的护着小的,而两个幸福的小女人则是甩手掌柜,极尽吃喝打扮卖萌之能事。朋友圈评论有羡慕,有无奈,有质疑。这个朋友气定神闲地回复:国外男人都这样带娃!
好像读过一个故事:每次亲子活动,周围几乎都是清一色妈妈和孩子,而我们都是一家三口,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其他家庭都好奇地问我,为啥你家爸爸每次都来啊?我直接回答,亲子本来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事情,我又不是寡妇,为什么爸爸不来?
这话虽然有点刻薄,但是,我还是赞赏这是个聪慧的妈妈。
不要过度赞誉妈妈的奉献,不要一味夸大妈妈的能干,不要把妈妈推向祭奠的神坛,就像上面那首诗,一地鸡毛,爸爸就急了,妈妈来了,我们都笑了。这是褒扬吗?我却读出了心酸,一个三头六臂的妈妈形象瞬间在我眼前浮现。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你知道,缺失爸爸的孩子会有多大的危害吗?这个缺失,不是真的人不存在,而是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解决问题等方面提供的支持都不多,甚至根本没有。中国的爸爸,几乎都等同于缺失。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都成了影子似的爸爸。有的家庭甚至沦为了爸爸的旅馆。
有一首小诗,我不记得原句了,根据意思改编了一下:
《缠》
藤儿爬上树
小树摆摆手
藤儿绕上墙
墙儿皱眉头
藤儿追小猫,赶小狗
小猫小狗说
快跑快跑
缠得受不了
妈妈跑无可跑,只能做那个无奈的大树,疲累的高墙,而缺失爸爸的孩子,会特别地粘着妈妈,对于陌生环境表现出更多的不安情绪。
父亲教育缺失,会导致父亲在孩子眼中的威信降低,孩子的习惯养成出现困难,孩子责任感缺乏,会让孩子自信心培养受到影响,在感恩教育上受到影响,会降低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国的爸爸们,回归家庭吧,你努力地迈出一小步,你的家庭就会幸福一大步。用你们特有的阳刚和坚韧,宽阔的臂膀来支撑一下,让妈妈承重减轻。你会收获比事业有成,金钱富足更有成就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