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细读》孙绍振23

“愚公”还是“智公”  “智叟”还是“愚叟”

——解读《愚公移山》

阅读本文要注意四点:

第一,这是一篇寓言,是虚构的,不是历史的,山脉的变迁都是想象。

第二,虽然是虚构、想象,却并不是随意的,是有一定的分寸的。

第三,无限的人力胜过有限的山这是一种情感、意志,但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这个漏洞,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用了一个幻想的“抄蛇之神”把它堵住了。

第四,这只是在口头辩论上一时的急智,与其说是愚公理论的胜利,不如说是智叟一时的语塞。愚公的胜利,不在实践,而在精神。

这说明,故事的主旨并不在于移山的实践,而在于移山这样的顽强意志。因为这样,作者最后也显示了对愚公的保留,不是让愚公,而是让神力把山移走。

可见理解本文不能不从语言上分析两个关键词:愚公、智叟。

作者把决心挖山的“负面人物”,叫作“愚公”,把“反面人物”叫作“智叟”,含有比较丰富的意蕴。其中至少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表面看愚公是不愚的。从坚信人的精神力量这一点上讲,愚公是很有智慧的,可以叫做“智公”。叫他“愚公”,是一种反语,应该打上引号。与愚公相对比,智叟不相信“人定胜天”,是不智的,应该叫“愚叟”,叫他“智叟”是一种反讽。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给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取名字的时候,就包含着对世俗观念的讽喻。

第二层,“愚”和“智”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是不难转化的。作者虽然反讽,但倾向是明显的,“愚”者叫作“公”,而“智”者叫作“叟”。“公”是老公公,“叟”是老头子。文字上的微妙含义不可忽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