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熟悉这句教育口号:“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眼中要有人。它应该是指导我们言行的准则,可是我们的教育行动真是这样做的吗?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却离它很遥远,自己却毫无知觉。程红兵的一番话犹如一记惊堂木,一下子点醒了我。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我们一代一代的人通过教育的传承而成人。所以,教育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育失去了文化,所剩下的就是知识的背影。我们的课堂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责任是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这才是教师的价值所在。所以你的教学如果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你还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语文老师如何做到文化的自觉?
一、对语文这门学科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各种流派和理论泛滥的当下,老师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的语文课到底是干什么的?
二、有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教育是非常朴素的,不是小姑娘的穿着打扮,不应该不断地去追求时尚。凡是时尚的都是速成的,凡是速成的一定是速朽的。
三、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最庄严最神圣的承诺是对自己的承诺,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承诺。教育是个良心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良心只受自我道德的约束。
四、始终如一的实践探索。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教育不是翻烧饼,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不能不加思考和辨析盲目学别人的,邯郸学步,办不来自己的特色。还记得当年的杜郎口旋风,全国各地都学习,我们也跟风,花费巨资和精力,买黑板、拉桌子,编制导学案,最终劳而无获,以失败告终。正应了那句话:凡是速成的东西都是速朽的。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的生命力在课堂,我们的文化自觉体现在每天的课堂上,一言以蔽之——上好课。怎样才能上好课?程红兵老师提出了五个实。
扎实。课堂环节的设置课件的运用是有意义的,能够真正的促进教学。
充实。每节课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每一节课都力求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有效率。
丰实。上课前老师有预设,但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要有生成的东西。
平实。常态课最有价值,也是衡量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真实。所有真实的课都是遗憾的,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反思的,于漪老师是八十岁高龄的老教师,教育专家,她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的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
我们的语文课要有文化,目中要有人,眼里要有学生。课堂上老师有预设的东西,有一些是和学生一致的,有一些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悖的,这些相悖的东西恰恰是课堂上我们老师需要关注的东西。学会课堂上适应学生,而不是在课堂上适应你。另外,老师要了解孩子的需求,一节课学生最希望听到三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掌声,他希望听到来自老师和学生精彩的发言。第二种声音是笑声,孩子们希望我们的课堂生动而精彩,让我们的课堂生动而有吸引力、有魅力。第三种声音是辩论的声音。让孩子有探究的欲望,让孩子能参与,让孩子能表达自己的愿望。孩子思维 活跃的时候教学的效率最高。
教什么一定要考虑到学情。不能仅仅是教材有啥就教啥,而是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不教学生就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也不教。教什么呢,学生看似一望而知实际上是无知的东西。上海师范大学的商友敬教授说:“学生不会读书,我教你读,你不会写文章,我教你写,你不知道这本书好,我讲给你听,你不知道这篇文章的缺点,我指点给你看。”说到底语文老师就是干这些活,说到底就是教学生怎样去学习。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学得更好。这和上一讲于漪老师的要关注后三角的理念是一致的 。
钱理群老师说:“牵着中小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在那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之后,自己就悄悄地离开了。让他们那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理念革新就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回到了学校教育的原点。
(原载2018年2月6日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