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卷至今转眼半月有余。整个故事脉络的发展,每个部分里的人物关系都在时空上交错关联。文末提及日本茶道中“一得即永得”的理念给予自己虎头蛇尾的阅读过程些许安慰。
这书庆山写了三年,就也盼了三年,拿到的时候爱不释手,想找个好的时机好的地点好的氛围去拆封,却不忍不小心就此将之束之高阁。犹豫时分已拆开来,摩挲书封和纸张的质感,就像彼此自我介绍互相认识的样子。
用空的心去装填,还是一如既往地在翻阅过程中轻易气定神闲进入状态,有故事性但哲理性更强,转换不同的场合地点都带着它。这几天来那只妹这边,想尽快完成留下给她。也恰好她这边有飘窗阳光和室温正好,一坐就是成十上百分钟,也有懒洋洋瞌睡的时刻,眯一会小憩又接连着翻阅,一遍看不懂领会不到的又回头再看。整个过程较此前更连贯,体悟更明晰。适合四下无人时,独自品读。
之后是定要再复读的,人物出场顺序和架空的关联忽然想起《百年孤独》。前者人名不复杂,但须排列人物关系树状图才分得清他们谁是谁,做了什么,和谁谁谁是什么关系;后者因为世代子孙的名字都要冠上其家族及父辈名字才能加自己的名字才冗长得让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忽略前面一串就好,人物性格还是比较鲜明的。
好吧,讲了很多外在的感受。对于内容本身的体会,最深切的莫过于一直贯穿始终的对于“如何看待死亡”这件事的铺垫,很多外在的物质,荣誉,亲人,爱人,朋友,欲望等等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它在讲形而上的哲理,讲轮回,讲宿命,讲舍得,讲空性,讲佛法,讲包罗万象的世俗……阅读的过程也是观望自身的过程,想起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可能是某个场景,某段遭遇,某时某刻发生过的对话。它解释说,那些似曾相识的经历场景感受,都极可能是某一世曾发生过的,或者在交错的平行的时空正在上演的。这个世界真的有无法被解释的只能被少数人感知的现象,不是灵异,是此身与彼身的机缘。对于这类事情,也听说过一些,麻婆说可以不信,但不能冒犯。讲信仰,人有了信仰会自持,真正聪慧的人反倒普通,会更包容接纳和理解众生相。
像是完成了一个任务,也要结束一段旅程。在海边的时候,挺像就那么静静待着,看潮涨潮落,排空杂念,用几分钟记住当下,水天相接无边无际的汪洋,希望在梦里能因此实现,一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