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了《越过内心那座山》写到“受害者心态”,我把自己代入进去了。从小到大我一直觉得自己过得很苦,总是被伤害。
以前非常喜欢在日记本上写上各种今日发生的不开心事件,写上对某人某事的不满,最后反省自己否定自己,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因此才会被伤害,才会被这个世界抛弃,得不到爱和关心。
但是我早上从书中认知到了“受害者心态”并且知道了走出受害者心态型牢笼的关键:
那件事发生在那个时候,请活在当下。
请你回想童年或青少年时期遇到的或大或小的伤害性事件。请试着回想那个特定的时刻,想象那个时刻,就像你重新经历了一次。注意自己的各种感官——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身体在那一刻的感觉是怎样的?接着,请描述现在的你是怎样的。
其实有点残忍,再去想象那些创伤,还要像自己重新经历一次一样的去想象,如果能接纳它那就没什么,但是接纳不了可能真的会痛苦至极。而且在描述过去被伤害时的场景,作为主人公也很容易又把自己代入到“受害者”视角去描述,而不是从第三角度去描述。
“这个家好像没有我的容身之地”,除了灶台前需要做饭和洗碗的地,除了地面上拿着拖把清理地板的地,除了田间割草采菜的地,除了猪圈前猪圈里为猪服务的那个地,除了挑水浇菜喂牲畜的那个地……这样一看好像我只能给家里带来一些劳动力,这是我存在的意义。
可是那年7岁的一天,本该要去上幼儿园的我,我不用做这些事了,我被关了起来,扒光了身体,她拿出尼龙绳,嘴里说了几句让我招供的“威胁话”,不知何时那绳子行使了它的暴力输出,一下一下抽在我身上,我不敢出声更不敢反抗,看着我的胳膊大腿生出了一条又一条,独立又有交叉的血痕。
在哪个时候我听到了什么,唯有严刑逼供。
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施暴者丑恶的嘴脸。我嗅到了肉中血破出之味,还有那施暴者的汗臭味兴许她是累着了。我尝到了血腥之味,尝到了以爱之名怒打孩子的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
我身体在那一刻是什么感受,害怕无助夹扎着皮肉之痛,本就倔强的我,哭也不会哭出声的,忍受成了当时唯一的出路。
现在的我,对于那段经历,前些年我回家外婆时不时会提起,我总是笑笑说:“我忘记了,不记得有这个事,可能那个时候还小吧!”现如今外婆去世了可能没人会再提起了,我其实并未原谅施暴者,至少我没办法和她心平气和去说这件事,所以我选择“主动性遗忘”,但正因为如此我反倒遗忘不了。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转变。
请给现在或曾经令你受伤的人或情境写一封信。详细地说明发生了什么、那个人做了什么,或者写出你不喜欢的具体事件。把这些都写出来。把那些行为、话语或事件怎样影响了你说明白。接着,再给同一个人或情境写另外一封信,只不过,这次要写一封感谢信,对那个人或情境表达感激之情,感谢那个人让你学会了很多,或者那个情境推动你不断地成长。
感谢信表达感激之情:现在想想一些经历和苦难都有它的意义,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少有的体验,因此我欣然接受,但并不支持和推崇,因为它真的发生了,我只能选择接受,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学会与它和解。所以还是很感谢这件事这个施暴者,让我现在变得更加爱自己,让我的人生有了很不一样的体验,至今想起还能历历在目。
因为成长环境是令人恐惧的,所以总觉得有人要害我,遇到不好的事,总是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不过我也在尝试放下,积极暗示自己,苦难是人生常态。
我无法选择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我现在以及未来都可以选择对自己经历的事情有积极的回应。学会去爱自己,就一定会慢慢填补那些未被填补的漏洞。
现阶段的我,觉得很幸福,可以读书,可以写作,可以运动,可以交友,可以听音乐,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可以靠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一生能做些什么,其实就是在努力寻找自己。
早睡早起,阅读写作,加油阿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