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了一个词儿,叫做学习焦虑。大意就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各个领域的新知识不断涌现出来,而处于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我们总是想让自己多学一点,很多东西看起来又是非常有用。可终其一生,哪怕是在一个领域把所有的知识学完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你觉得有用的东西有很多,这种焦虑便深深地占据了你的心里。每当你看到新知识,总是渴求能够多学一些,就像恋爱中的女生,总是为了安全感而不断去寻求新的试探。
我不知道知识焦虑是好还是坏,因为它鞭策你不能停下脚步,但同时又让你不能活的心安理得。在地铁上,在等车时,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们总是感到浪费了时间,便不自觉地掏出手机,想背一个单词或者学一些理财知识。但我发现掏出手机的瞬间,你又被手机占据了,有时是一条微信响起,有时是一个销售电话,甚至是一条垃圾短信。我们总是以学个东西开始,看了一眼头条,刷了刷朋友圈。然后又去忙别的工作了。最近总是听到别人说:哎呀,碎片化时间简直就是在无效输出,只有整块时间的充分积累,才能见到明显的效率,你看哪个学生不是全日制才能学成?你碎片化的时间每一次学的东西很散又很少,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体系,吧啦吧啦的。
可有一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我们的时间已经逐渐碎片化了。既然你这样说,碎片化时间玩就好咯,反正做什么都不会有大变化,还不如休息娱乐呢。我怎么觉得这种强调和当初的读书无用论如出一辙呢?完全是同一个口气在说两件相似的事情。时间碎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如何利用其实差距还是蛮大的。
比如说,我在16年生完孩子利用碎片时间,带了娃,写了毕业论文,后来又回去工作,参与毕业答辩。连我的导师都说,唉,你真是不容易啊,生了娃还把论文给写完了,过来答辩也算顺利毕业了。而与我相反的是一个两年前就能毕业的女孩,她说两年前生孩子耽误了,所以今年才来参加答辩。在答辩现场又讲不出东西来,答辩老师提问的问题也没有能力回答。到后来答辩老师说,你这样的论文是没法毕业的啊。而这个女孩子觉得自己一直带孩子还要上班没有时间完成论文,希望老师对她网开一面。后来的结局呢,算是取了个折中的方法解决了:回去好好改,如果可以了,才能通过毕业。
所以,同样是碎片化时间,你利用方式的不同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我不相信如果你一直坚持用碎片化时间去完成更多任务,这些都是在做无用功。那些说出此番言论的人,势必是不愿意改变自己,同时又害怕他人发生改变的人。像鸵鸟把头扎进土堆,又像掩耳盗铃之人。
那么该怎样利用碎片化时间呢?首先要问一下自己:你的兴趣在哪里,又渴望哪些方面的提高。当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时,便可以为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或者具体的方向。现在有很多APP就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帮助你更好学习和提升。拿我经常用的APP为例,下班后在宿舍等待班车时,我就打开keep运动半小时。班车上时,我就打开罗胖的某款APP听音频。偶尔孩子自己玩的间隙我会打开雪球学学投资,有时是学习一下付费专栏。虽然我觉得没有哪一方面非常精通,但我慢慢发现了自己的小小喜好,在哪些方面更愿意花费时间和money。而且有些付费的专栏,通过每天进步一小点的坚持,我的改变已经被周围人看得见了。
其实我觉得成长最为明显的就是某个专栏的订阅(就不做广告了),从最初的只是奔着财务自由去的,但后来发现作者其实并没有提及任何金融理财方面的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和擅长个人意识修正与能力提升。在最初几个月的坚持阅读并没有突飞猛进的飞跃,但等到第四个月时,那个时候听了公司总经理开会,按正常的模式,我会觉得他说的都是客套话和废话,但那次没有,我反而觉得他说的我都懂,竟然和某某人思想如出一辙。比如说“概念和范围先要明确”再比如“感同身受是你从来不会感受到的”,“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像领导一样想问题”等等。我第一次发现,道理其实我们真的不懂,我们经常觉得有道理的废话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有时比道理本身更重要。
碎片化时间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娱乐的理由。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的前行方向,时间碎片化也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在碎片化时间的管理上,我有以下建议:
1、为每一个时间段设定一个目标。碎片化最大的弊端就是你本身认为它碎片,所以不设置目标,天马行空地浏览。我们首先要清楚,你这一段有什么预期,在碎片化时间内如何提高这一项技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就比如说我在写毕业论文这一年,我会一直思考我的论文该怎样写,导师给的意见需要怎样修改,然后开始一天的上班加带娃生活。这种潜意识会像一条看不见的通道,它一整天都是开启的,当你真的拿出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时,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了。
2、通过一种能自我监督的方式有效的完成任务。什么是自我监督的方式呢?我觉得有时候花一些钱是有必要的。下载的书可能会永远在你的手机里沉默,虽然你觉得很有用,但没有监督机制往往导致你不断地拖延下去。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减肥,有计划却一直瘦不下来呢?因为没有自我监督的机制。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自控力较差的人,那么你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比如说要健身,那么下载一个视频不如下载一些APP,像keep这些。而利用APP往往又不如花一笔钱去健身房。更为关键一点的,最好有个自控力很好的朋友带你一段时间,当真正形成习惯后,你往往不再为自己找借口,想得少了拔腿就走。再比如说读书,我觉得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订阅专栏,这种专栏经常更新,你可以在碎片时间拿出来研读,因每日有不同的内容而有所期待。不像现成的图书,你想看到哪一页哪一部分随手就能翻到,有时全部给你,反而少了一些期待,也就少了些读下去的动力。还有就是定期写读书笔记和上传心得,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就是给你一些压力,让你时刻牢记这个任务。
3、讲给别人听。年纪小时,我是一个自私鬼,害怕自己知道的被别人了解了就不再有优势了。可年轻又有多少积累可以分享呢?你能分享给的,大部分都是同龄人,如果人类一直都是这样自私的,那么又怎么会有如此多的经验和知识流传给后人呢?其实真正的大师级人物,从来不吝啬分享。相反,他们正是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知识体系,并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火花。
在这里我讲一个故事,我有一个大学老师,在我读大二那一年刚刚成为讲师教我们。我清楚地记得,前几节课极其艰难地讲了基础内容,但在专业部分,经常被同学的问题弄得没有头绪。可她是一名博士生啊,她不知道学了多少遍这些内容,但在传授的过程中,依然不能完全讲透其中所有道理。知与行之间,学与教之间隔着一道鸿沟,不能一蹴而就。可能你学的很好,但传授给他人时,仍然难以讲清其中的道理。所以,要想把东西吃透,还是尝试去讲给别人吧,让自己的嘴巴去解释脑子里的东西,是检验学习程度的好方式。
说到这里,我想说其实碎片化时间就像拼图游戏,之所以有些人玩不好,那是因为他们总爱漫无目的地浏览。真正好的拼图是有自己方案的,他们是懂得最终我要拼出什么结果的。碎片化时间同样可以取得不碎片化的结果,因为他在一开始便已在寻找每一片适合的小格子,我们最终的目的不过是把所有的位置翻出正确的图片而已。所以,该怎样利用碎片化时间你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