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关于“上气有音”的治疗
原文:
又曰∶上气有音者,治其缺盆中。(谓天突穴也,阴维、任脉之会,刺一寸,灸三壮)。
理解:
- 症状:“上气有音”
· “上气”指气逆上冲,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气喘、咳嗽、呼吸急促。
· “有音”指呼吸或咳嗽时喉中伴有声音,如哮鸣音、痰鸣音。
· 综合来看,这描述的是喘促、哮鸣一类的病症。 - 治疗:“治其缺盆中”
· “缺盆”在字面上是指锁骨上窝的凹陷处,但这里是一个概略的定位。括号中的注释明确指出,这里实际指的是天突穴。
· 为什么治这里?因为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正中,正处于气道的关键位置。刺激此穴能宣肺降气、利咽开音,直接针对“气逆上行、喉中有声”的病机。 - 穴位详解:天突穴
· 归属:是阴维脉与任脉的交会穴。任脉总管一身之阴,与呼吸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 操作:
· 针刺:一寸深(此为古法,现代操作需非常谨慎,需沿胸骨柄后缘向下斜刺,严禁直刺过深以免伤及主动脉和肺)。
· 艾灸:三壮。艾灸此穴可以温通阳气,散寒化痰,对于寒邪或痰饮导致的气喘尤为有效。
小结第一部分: 对于因气逆、痰阻导致的喘咳、喉中有声的病症,可以通过针刺或艾灸天突穴来治疗,以达到降气平喘、宣通肺气的作用。
第二部分:任脉病的脉象与治疗
原文:
《脉经》曰∶寸口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关元治之。
理解:
- 脉象:“寸口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
· “寸口”是诊脉的部位。
· “紧细实长”是四种脉象特征的结合:
· 紧:主寒、主痛。提示有寒邪凝结。
· 细:主气血虚或湿气阻。
· 实:主邪气盛。
· 长:脉象超过寸、关、尺三部,特长而直达关部(或理解为脉势悠长)。长脉通常主阳证、热证、气逆,但在此与紧、细、实结合,更主要表示病邪(尤其是寒邪)壅盛于任脉。
· 这种复合脉象是任脉出现病变的典型征象。 - 症状:“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
· “动苦”指患病所痛苦的症状。
· 少腹绕脐:小腹部以及肚脐周围出现症状。
· 下引横骨:疼痛向下牵引到“横骨”(耻骨联合部位)。
· 阴中切痛:生殖器或会阴部出现剧烈的、如刀割般的疼痛。
· 这些症状清晰地描绘了病位在肚脐以下的下腹部、生殖泌尿区域,这是任脉所经过和主管的区域。病机多是寒邪凝结、气机不通所致的不通则痛。 - 治疗:“取关元治之”
· 为什么选关元穴?
· 定位: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是任脉的核心大穴。
· 功能:它是小肠的募穴,也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更是人体元气汇聚之处。刺激关元穴具有温煦下焦、散寒止痛、培补元气、通调任脉的强大作用。
· 针对上述因寒邪导致的任脉循行部位的剧烈疼痛,艾灸或针刺关元穴是治本之法。
小结第二部分: 如果诊脉发现紧细实长的任脉病脉,并伴有下腹部、生殖区剧烈冷痛的症状,这是任脉受邪(尤其是寒邪)、气机不通的表现,应当取关元穴进行治疗,以温通散寒,调理任脉。
总结与整体理解
这两段文字合在一起,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和“循经取穴”的经典思路:
- 辨证归经:首先通过症状(上气有音/少腹切痛)和脉象(紧细实长),将病症定位到特定的经络——任脉。
- 局部取穴 vs 远端取穴:
· 对于上部的任脉病(如气喘),取局部的天突穴,直接作用于病所。
· 对于下部的任脉病(如腹痛),取远端的关元穴,既是循经取穴,又是针对下焦病证的枢纽要穴。 - 核心思想:任脉主一身之阴,尤其与胸、腹、生殖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其病症多表现为气逆、寒凝、疼痛,治疗上多选用其本经的重要穴位,通过针灸之法以调整气血,温通散寒。
请注意:文中提到的针刺深度和灸量是古代记载,现代临床操作必须遵循安全规范,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