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作坊」团队 (曹将、泽涛、星雨)
01 旅行的意义
在本科阶段的空闲时间,室友一般会选择去实习,而自己则喜欢出去旅行。
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去游山玩水上了,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对比室友,我总觉得自己成长得很慢。
但是,在某节课上,当遇到需要拿出一套小组成果整体方案的问题时,我却比室友更快的想到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在回顾这件事时,我去追溯原因,唯一的理由来自于这些旅行。
在旅行前,我必须根据预算来制定方案;
在旅行中,我必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比如火车没赶上,是继续滞留一天,还是赶紧买另外的车票,这就要求我必须有 Plan B;
在旅行结束后,我也会把心得写成游记,记录的同时也方便之后的旅行。
再后来,这件事让我会发现,很多东西的本质上的底层逻辑都一样,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所以,当我看到这个题目「大学生如何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时,我的大脑中第一浮现的,是第一个建议: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沉淀什么。
沉淀来自于对经历的不抛弃,并且从中提炼出通用的内容,套用在其他相关的事件和任务上,实现经验的转移。
后来我也去实习,每天写总结,总结的内容又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支撑。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螺旋式上升吧。
好了,道理讲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应该储备什么呢?
02 知识与技能孰轻孰重?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好意思,还有点道理要说:到底什么是「知识储备」?
通常来看,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知识,二是技能。
知识是一系列概念形成的体系。
比如,要研究一家企业,知识就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有哪些类型、企业的三个报表对应哪些内容、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等。
而技能则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
还是研究企业,那么技能就是:如何找到企业的报表,如果用Excel来计算一系列财务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速动比率),如何做访谈等。
一般来说,积累知识更难看到效果,而技能因为学来就能用,大家一般更偏爱。比如《我用这十个神器提升办公效率》肯定就比《设计的十个原则》阅读量更高。
但是,这是个可怕的陷阱。
记得在读书阶段,我有选修一门平面设计课。老师花了很多时间来讲解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一系列案例,到中后段时才切入到工具的教学。
我们就很疑惑:老师,我们都学了半学期了,为什么还不教 PS 啊!
老师的答案是:将来你会发现,要实现创意,哪个工具都可以。可以是手绘,可以是电脑设计,甚至是一些拼贴。但是,你跟别人的差异,来自于底层的积累,而非表面的技巧。
我当时不理解,直到之后看到 iPhone 的系列广告:shot on iphone 。这些摄影师,他们能拍出这些作品,并不是来自设备的差异,而是他们本身与我们的差异。
这是发现美的眼睛,是捕捉美的意识,是重塑美的角度。
所以,在这里提出第二个建议:在做知识储备时,不要仅沉浸在技能输入上的愉悦上,也要保持与技能相对应的知识输入。
03 哪些内容需要去储备?
要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目的。在大学阶段进行知识储备,目的无外乎三个:未来求职、培养兴趣和继续深造。
下面的内容主要针对「未来求职」这一块。结合这些年的工作经历,重点强调三类:职场习惯、办公技能和科学的思考逻辑。
第一,职场习惯。
这句话看起来很玄乎,但是只要是实习过,大家应该都会理解:它指代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使命必达」。
比如,他人给你一份任务,你要做的不是多么辛苦地操作,而是无论如何把它完成。
如果理解了这层,那很多的工作方法就比较清晰了。
比如领导让写一份策划,你可以是自己去研究案例,然后依葫芦画瓢完成;也可以是请教前辈,在指导下形成提纲,再不断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自己需要:跟一系列利益相关者保持良性互动,要保持对这个行业和领域的基本信息获取。
于是,在沟通技巧上,不能只是索取,要形成互动;在解决问题时,一条路不行时,要及时转向;在进行汇报时,要有 Plan A 和 Plan B……
所有这些,在大学阶段有了涉猎,能极大方便后续融入到职场生活,减少碰壁的可能。
要养成职场习惯,这里提出第三个建议:尽量去一家大企业实习,学习一套相对正规的职场礼仪和做事逻辑。
第二,基础的办公能力。
这个能力可以很窄,也可以很宽。
窄的层面,就是办公技能,典型的就是 Office 三件套:Word、Excel、PPT。
但其实,了解了这些其实还不够。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清单,有多少问题可以回答出来:
Q1.拿到一份 PDF ,知道如何转换成 Word 进行编辑。
Q2.知道去哪里下载上市公司的年报。
Q3.知道去哪里下载免费的高质量 PPT 模版。
Q4.知道如何快速将录音转为文字。
Q5.知道如何制作一张二维码名片。
Q6.知道如何快速找到 Windows 电脑里的某个文件。
Q7.知道如何快速将英文网站翻译成中文。
Q8.知道如何找到免版税的图片。
测试过一轮,大多数朋友普遍能回答 4 个左右。
好了,参考答案如下:
要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多关注这三个公众号:
· 少数派
· AppSo
· 利器
办公技能宽的层面,就是如何搜集、整理和呈现信息。
比如利用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把网页信息整理到印象笔记;然后利用思维导图工具 xmind ,把信息进行归总;最后,提炼出最重要的信息,再用 word 或 PPT 呈现给他人。
通过把工具进行串联,形成工作流,于是工作的效率便自然而然地实现提升。
第三,科学的思考逻辑。
这个就比较考验功夫了。很多人会给出各种玄妙的答案,但其实如果我们有心,读书阶段的论文写作,就一直在锤炼我们的这项技能。
我们来看一个论文的行文逻辑:
· 先有摘要,告诉他人分析思路与观点。
· 然后交待背景,为什么这个问题重要要解决。
· 接下来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其他人做了哪些。说明 gap,也就是目前自己研究的这块还没有解决。
· 然后给出自己的分析路径。可能是数据分析,可能是文献研究,可能是实地调研。
· 最后,给出结论,并说明运用前景和不足之处,后续应该如何改进。
这个逻辑,基本也适合大多数分析问题的场景。
比如要做任何事情,写任何汇报,逻辑也是类似:
· 先有个简要的说明。
· 接下来说明为什么做这件事,做了有什么好处,不做有什么坏处。
· 接下来从各种渠道了解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取长补短。
· 然后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 最后说明需要什么保障措施等。
你看,这些逻辑训练,并不用看太多其他的东西。这里提出第四个建议:好好学习,认真写好论文,这是锻炼思考逻辑的好方法。
第四,一些小 tips 。
最后,再给出一些有帮助的小建议。
1. 提前了解目标岗位需要的能力。
在我们不知道提升什么能力时,可以去看看企业招聘通知里的岗位要求。具体来说:
第一步:通过各大求职网站(比如应届生求职网),类找到心仪目标公司目标岗位的JD;
第二步:将岗位描述中一些对具体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提取出来;
第三步:列出自己当前的能力清单,然后和第二步提取出的公司能力要求清单做对照,找出自己的差距;接着就是制定时间计划,有节奏的进行知识储备。
以腾讯校招官网上的「产品策划/运营」为例:
当泽涛同学提取出了「突出的文字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一要求后,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比较空白时,会将它做重点标记,然后把自己未来知识储备的重心,放在写作和一些沟通练习上。比如说读书完一本书进行读书笔记写作,又或是刻意练习演讲等。
然后在每个时间节点上标记,自己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样的效果,以及脑海中会先有一个将来知识储备完成时的样子。
2. 多渠道学习。
了解清楚需要补充什么内容后,接下来就要找到学习的路径。常用的包括:
(1)书本学习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渠道,没有之一。它的系统程度、含金量,是其他都难以比拟的。
(2)互联网账号资讯
如公众号、知乎、微博等互联网内容资讯平台。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案例,可以丰富书本里的体系,相对比较好理解。
(3)网络课程和微课。
如得到、中国大学MOOC、三节课、网易云课堂等。这也只能作为补充,不能作为主要信息获取渠道。
(4)向他人学习
可以是和擅长这方面的朋友吃饭聊天,听听”过来人“的建议;也可以是参加专业性的培训或讲座,如参加 PPT 沙龙、摄影沙龙等,可以获取到在这个知识领域专家的一些”前沿“资讯;
还可以是加入学习小组或者社群,如作为从事新媒体行业的小编,会积极活跃在各个新媒体社群中。
3. 做好记录和复盘
最后,顺便推荐三个常用的知识储备管理工具:
印象笔记:信息储藏室;
幕布:进行信息的逻辑化梳理;
GoodNotes:iPad 上的手绘笔记工具。
我是小结
又不小心说了这么多,照例该来个小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