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是宋明蔚所著的一部非虚构作品,讲述了过去二十年来中国自由攀登者的故事。
作者曾任《户外探险》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委。他自己本身就是高海拔攀登、越野跑、探险爱好者,又是记者、译者、写作者。
这本书通过四条线索(自由之魂、刃脊探险、白河十年、梦幻高山)记录了中国自由攀登者(指那些在攀登过程中不借助任何器械,仅依靠自身能力完成攀登的人)的真实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挑战和命运。这些故事不仅是关于登山的挑战,更是关于自由意志和个人追求的体现。
书中详细记录了许多自由攀登者,如严冬冬、马一桦、刘喜男等。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悲情与荣耀,他们在面对自然和死亡时的勇气和坚持令人动容,往往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自由之魂》中的主角严冬冬,他是一位清华学生,由于对登山的热爱,放弃了主流的成功路径,选择了以登山为生活的重心。他凭着出众的英文水平,翻译书籍赚取稿费支撑着登山事业,和搭档周鹏一起获得了金犀牛奖奖项和国际登山界最高奖项——金镐奖的提名,成为十多年前国内登山界名气最大、最有实力的一对年轻攀登者。
不幸的是2012年他和周鹏登顶新疆境内的一座未登峰之后,下撤时掉入冰缝中遇难,之后周鹏给这座山命名为“严冬冬峰”。
严冬冬的师弟师妹们自发在清华校园给他树立了一块小小的纪念碑,他的精神直到现在还激励着后来的登山者,他翻译的和登山、户外有关的书籍,现在还被读者捧在手中。
作者宋明蔚通过大量的采访和扎实研究,构建了一个详实的叙事框架。书中的叙事跨越二十年,涵盖了多个时间段和不同的登山者。
书中的写作风格贴近人物,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构思精巧、充满张力的故事情节,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每个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命运。
这本书不仅是关于登山者的群像,更是关于不同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在死亡的悬崖边追寻自由与自我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价值选择与人生际遇。
书中还探讨了攀登者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面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前些天我们自驾川西理小路,中途停车观景时,我抬头仰望着公路对面高耸入云的雪山之巅,指着像犬牙一样凸出的尖顶,询问和儿子一样热爱雪山的儿子的小伙伴,敢不敢登上那个最高点。他回答说,他是家中独生子,他更应该将安全放在首位,照顾赡养父母是他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太危险的山峰他是不会去攀登的。
我扭头问正在操纵无人机,拍摄山壁上奔腾而下的瀑布的儿子是怎么想的,他说他和小伙伴的想法相同,比起登山来说,父母更为重要。
听了他们的表态,我很宽慰,我可以不为他们的安全提心吊胆。但同时也有着一丝遗憾,他们抱着这种心态,在攀登上必定不会有突出的成绩。但作为母亲来说,我当然是要安全第一。
我曾经有过一次攀登雪山的经历,至今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尽管因为高原反应和体力的极限,我未能触及那令人向往的顶峰,但那段旅程给予我的感受,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完全表达的。
我永远记得站在四千米的高地上,那一刻,世界仿佛只剩下了黑白两色,简洁而纯粹。放眼望去,四周是连绵不绝的雪山,它们如同沉睡的巨龙,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站在那样的高度,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那是"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是站在山巅之上,俯瞰世间万物的壮阔。
那是一种与站在山脚仰望时完全不同的感觉。在山底,雪山是高不可攀的,它们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是心中永远的渴望。然而,当我真正站在雪山之上,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山峰,此刻却在我的脚下。我感到了一种超越自我的自由,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宁静。
那一刻,我仿佛与雪山融为一体,我的心灵在雪山的怀抱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虽然未能登顶,但那次对自我挑战的经历,那份战胜自己的感受,足够让我铭记一生。
我为儿子和他小伙伴的成熟和理智感到骄傲,同时也为他们可能放弃攀登的激情而感到一丝遗憾,也我敬佩不顾一切攀登高峰的人。但无论如何,他们的选择都值得尊重,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是独特而宝贵的,每个人心中的天平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