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想讲一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内容: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学习的?以及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更加高效地学习?
(文中涉及到的脑科学知识来自杨滢博士的《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大脑开发课》)
0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有时候看完一本书,觉得真好看,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回忆书中的细节,却什么都想不起来,就好像从来没有看过一样。
上大学的时候,即便一整个学期都没有好好上课学习,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几天,居然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再回头去想当时学了什么,却根本想不起来,就好像从来没有学过一样。
类似的,高中里学过的知识、公式,在高考完几年之后,就像是从记忆里消失了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我们的记忆力不够好,把学过的东西都忘了吗?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其实不是。
在处理信息时,人的大脑有两种能力,一种是存储信息的能力,一种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存储信息,如字面意思,就是把你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包括看见的、听见的、感觉到的等等,全部存储在大脑里。
我们大脑存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一个人大脑能存储的信息,可以供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这种量级的存储容量,足够存储你一生当中每一分每一秒的所见所闻。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大脑的信息存储能力是无限的——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用到大脑存储容量的上限。
并且,在正常情况下,存储到我们大脑中的信息,是不会“丢失”的。不会像我们以为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越变越淡,直至消失。
那既然如此,很多过去的记忆,我们为什么还是想不起来呢?
其实那些记忆并没有丢,它们还存储在你的大脑里,只是我们一时无法“提取”出来而已。
换句话说,我们提取这些信息的能力,在当下几乎为零。
提取信息的能力,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把你的大脑中存储的某项信息“提取”到你的意识中的能力。
我们的大脑虽然存储信息的能力很强,但是相比于大脑的存储容量,我们能够真正提取出来的信息容量就太小太小了。
大脑对信息的提取能力,才是我们能否记住东西的关键。
所以,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忘记了很多东西,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其实并没有“忘记”,我们只是“想不起来”而已。
02
理解了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那么问题就来了,大脑提取某个信息的能力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如何才能锻炼大脑提取信息的能力,让我们牢牢记住想学的东西呢?
研究员在美国哥伦比亚中学做过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他们将8年级学生科学课的知识点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给学生设置了小测验,另一部分要求学生复习三遍。研究员想知道,在一个月之后的大考中,哪一部分的知识点会被学生记得更牢。
结果发现,经过测验的知识点,学生的平均成绩是A-,而复习三遍的知识点,学生的平均成绩是C+。
也就是说,测验比仅复习的学习效果要高多了。
很多“好学生”学习非常下功夫,不管看书还是上课,都要做密密麻麻的笔记,书上也划满了五颜六色的重点。他们非常勤奋,一遍一遍地看书复习,反复阅读笔记。但奇怪的是,他们通常并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学生。
为什么呢?
因为反复阅读、抄抄写写,并没有强制要求大脑去提取记忆。
认真记笔记和反复阅读,会让人获得一种“自己学习了并记住了”的满足感,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因为记笔记和反复阅读,其实都是在一遍又一遍地存储记忆,而不是在提取记忆。
还记得吗?你的大脑能够存储你一生中每一秒的信息。所以理论上来说,只要看一遍书你的大脑其实就已经把书中的所有信息存储好了——只不过你还没有形成提取能力,很难提取出来。
所以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一遍又一遍地“提取”记忆——也就是不看书,仅凭记忆去回想刚才学到了什么。如果想不起来,那么就更加用力地回想。
这个过程,对于大脑来说是“痛苦”的。我们的大脑不喜欢经历痛苦,所以会想各种办法回避痛苦——比如通过认真做笔记来让自己产生“已经记住了”的幻觉。
虽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是会大幅度增强我们记忆和学习的效果——不论你在回想的时候能不能想起来,对于重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都有极大的帮助。
只有一遍又一遍地经历“痛苦”的回想过程,我们才能真正地记住并学到东西。
03
关于大脑存储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过程,你可以这么理解:
当你的大脑接收到某个信息时,会在潜意识里把它随机存储在大脑中的某个地方。但这个时候,因为你没有建立提取这个信息的能力,这个信息对你来说就是没用的。
你需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回想这个信息,从而建立起一个桥梁,让你的意识能够把信息提取出来,这个信息才算能真正地为你所用。
所以,我们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又一个桥梁的过程。
建立桥梁,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这对于大脑来说是“痛苦”的,但却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过程。
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就是因为对于大脑来说,思考太“痛苦”了。
但思考,是建立桥梁最好的方式,思考不仅可以帮你建立起更多的桥梁,还可以帮你将所学到的东西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在建立桥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件重要的事:一是时间间隔,二是必要难度。
时间间隔是指刚刚装进大脑中的知识,不要马上回想,而是要留出一定的时间间隔再进行回想。
必要难度是指大脑越是用力回想,越是经历了挑战和痛苦的过程后提取出的记忆,会记得越牢固。
对大脑来说,越痛苦的学习方法,其实学习效果越好。
所以,如果你觉得学习过程一点都不“费劲儿”,那是不是说明你的大脑一直在“偷懒”,并没有在建立桥梁呢?
建立桥梁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最简单的,就是看完一章书,把书合上,仔细回想这一章讲了些什么内容,凭记忆写下这章的重点。
更进一步,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就去深入思考几个问题:作者讲了一些什么概念、观点?这些概念、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是如何论述他的观点的?我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这些概念、观点我还能用在哪?等等。你可以把这些思考写下来,甚至写成文章,顺便还能练习自己的写作能力。
更好的方法,就是教。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身边的人,回答他们的质疑和提问。当你能够给别人也讲得明明白白的时候,你才算是真的学会了。
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以致用。每使用一次,都是在不断巩固和加强你建立好的桥梁。
总结
大脑处理信息有两种不同的能力,一种是存储能力,一种是提取能力。
大脑可以存储你看见、听见、感觉到的任何信息,但是光存储对于我们来说没用,我们还需要通过回想来建立桥梁,让我们的意识能够把存储好的信息提取出来,才能让信息为我所用。
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通过回想来练习大脑的提取能力、建立桥梁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大脑来说是“痛苦”的。
大脑不喜欢“痛苦”,甚至会逃避“痛苦”,比如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划重点、记笔记让我们产生“已经学会了”的幻觉。
所以,我们要经常自检:如果我的学习过程太轻松了,是不是因为大脑在偷懒,根本就没有在建立桥梁呢?
建立桥梁要注意两点:
1、时间间隔:学完东西不要马上回想,过一段时间再去回想。
2、必要难度:大脑越是用力回想,越是经历了痛苦和挑战的之后提取出的记忆,才会记得越牢固。
换句话说,对大脑来说越“痛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越好。
所以,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高效的学习方式不是反复阅读划重点和记笔记,而是建立桥梁。
建立桥梁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考自己。比如每看完一章内容,就合上书仔细回想这一章讲了什么,把重点写下来。
更好的方法,就是思考。每学完一些内容,就去深入思考一些问题:作者讲了一些什么概念、观点?这些概念、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是如何论述他的观点的?我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这些概念、观点我还能用在哪?等等。
再好一点的方法,就是教,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身边的人,回答他们的质疑和提问。
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把学到的内容用到自己的生活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你看,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也用到了“建立桥梁”的方法。最后的总结,我重新梳理一遍重点内容,就是又做了一遍提取记忆的过程。
另外,今天的内容还能带给我们一个启发:
不经历“痛苦”,大脑就没办法建立起桥梁,我们就学不到新东西。
在生活里也是一样的,不经历困难,我们就没办法收获成长。
所以我们应该:
永远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