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学习古典文学件专业抱着很大的孤往决绝感,因为感觉这好像是个人兴趣爱好,而与这个专注于经济建设、专注于GDP数字、专注于政治业绩与福利改善的新时期,新时代好像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
那是大概20年前。
那个时候,周围的人把我想象成与世隔绝的神仙气质。
那个时候,工商大学还不叫工商大学。
还没有轻轨三号线。
四公里附近就像一个大乡场。
周围最多的录像厅,台球桌。
同学们考试前放松压力的方式就是斗地主。
在那个时候我就是一个异类。
于我自己而言,我是真的沉浸在那片美好的世界里。
后来知道,我喜欢的专业是一个与故纸堆打交道的专业,主要是研究过去,面向过去。而已经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过去,面向未来,既然是这样学习这样偏历史的科目和当下还会有紧密的联系吗?
我身边那些追逐时尚的很多朋友不断的发出质问。
我理解他们关切的目光背后的目光。
怕我像孔乙己一样被饿死。
那个时候读书读到开心处,自是不少。
后来,读到比较悲壮的感觉,尤其是张横渠先生的那几句话,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虽然这个理想很好远大,但是继承远圣的绝学和对万世开太平之间靠什么来转化了?难道是靠那个时候谁都说不清楚的人文精神的自觉觉醒吗?
最近不断反思,忽然发现,从继承绝学到开辟太平,也就是从千古相传的理论文本到未来时代的理想社会的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现实的活着的千千万万的人来解决,来实现。
虽然我不是英雄史观持有者,但我更相信,千百万像你我这样的人的觉醒,成长,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大家都认识到开辟美好时代的必要性,都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那份智慧,都能在遇到焦灼的时候能够平静心,理性去应对,那有什么能难倒我们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中国古典文化所代表的那些东西,所包含的那种文化,都是属于我们后代人向往的、仰慕的、学习的、崇拜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有的后人都是接受者、学习者、跟随者。按照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在成人便签学习法里面的理论来说,按照RIA的理论,这个理论中R是指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是指阅读干货类书籍里面的精彩片段。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古代的那些经典之书,那些穿越千年沧桑,从各种载体一路奔走过来,最后能扑倒我们眼中的经典文字,能够流传下来的都算是干货,而那些被历史自然淘汰的都是水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古典的东西都是属于R环节应该正确对待,应该首先纳入阅读范围的对象。而RIA中I这个环节,就是,由传统的教育单位来承担来实现。因为I是要保证文明的传承,一定要保证作者经过千辛万苦熬炼而得的干货,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归纳和运用。相应地,在大多数情况下,A1和A2这个环节,往往是由普通读者的各种心得体会,以及类似于百家讲坛的那种普及型的讲座以及遍布各地的应用学科,应用技术学院,职业院校等为主来完善,来达到。
这种比附或者这种理解很肤浅,也许很牵强,但是让我知道了自己所学的古典并非躺在地下的文物,也非印刷在媒体上的几个文字符号,而是可以激发我们思考的一个阅读对象。而思考的方向,是解决现实问题,思考的依据,是根据当下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环境。只有这样,我们的拆解,才是富有生命气息的,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否则,我们和开历史倒车的复辟者有什么区别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典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无论是用六经来注我的心胸,还是匍匐在六经之下大唱赞歌,至少这些古典应该是我们直接阅读的对象,并且还常常是我们阅读材料的那一大批作者曾阅读的对象,也就是说,无论是从直接来源还是间接来源来说,在极大多数的这些古典文化都是我们的人生干货来源。
上面的看法也许有点偏颇,因为有部分同志可能会说现实的情形,现实的问题来源于现实的实践土壤,文化土壤。是新的时代,新的劳动工具,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刺激了新的问题的产生。
最近看到一个数据,说的是中国经济和俄国、美国相比,我们的经济的创意因素,文化因素比国外经济中的创意,文化因素多得多。我甚至忽发臆想,之所以中国经济虽然某些方面还一直有活力,也许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古文明为我们的这个经济中的打工者们提供了更好的劳动素养如坚韧不拔品质,如对低工资等能够接纳的那份胸怀和理性,也包括我们传统文化提供的那些经典意境,情怀,造型元素,处世智慧,方方面面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这种文化,创意元素富集的情况?
考虑到这一点,我忽然想,就算是我们和某些友邦的经济方面的摩擦不断,我觉得只要我们继续保持我们的文化优势别放弃,并且在我们的产品,经济中持续发挥,挖掘我们的增长因素和利润空间,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像文言文,像唐诗宋词这样美好的东西,某些国家的总统,再厉害也未必能领略这份优雅,这份智慧,这份淡定,这份博大,这份圆润。
所以说,拥有古典智慧最深厚的人,也许是未来应对经济颓势最有价值的人!
你觉得呢?
如果你看到上边关于A1,A2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关注拆书帮,就能找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