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一个少年天才,十五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也即后来的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
1992年,研究生在读的李一男到华为实习。第二年6月,研究生毕业的李一男正式入职华为,开启了火箭般的升迁:两天时间升任华为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坐上了华为公司的副总裁宝座。
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面这段文字:
程控交换机、几十个G的波分传输、代表未来的数据通信、通信技术的皇冠GSM、CDMA、数千人的招聘计划、盛大的市场策划、全球性的市场扩张战略的拍板,李一男都是核心决策层中的一员,甚至很多时候就是直接来自于他的决策。
他的位置与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对技术发展趋势,对产品走向具有惊人的敏感度和准确的把握能力,李一男展现得淋漓尽致。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任正非曾经想将李一男作为接班人培养。
不止于此,任正非对李一男的私人感情也非常好,把他视作“干儿子。”
偏偏在如此形势一片大好的前提下,他选择了自主创业,离开了华为,创办了港湾网络公司,代理华为的产品,为此任正非还专门为他开欢送会。多年以后,荣耀剥离华为的时候,任正非也是祝福与勉励,任正非显然是一个大格局的人。
只是好景不长,港湾网络公司不满足代理产品,开始生产同类竞品,除此之外,港湾公司还不断地挥起小锄头开始挖华为的墙角:技术、人才。任正非一怒之下成立“打港办”,亲自挂帅出征。
结果呢?2006年9月,李一男重新回到深圳坂田华为公司总部,出任“华为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
2008年,李一男再次离开华为。从此江湖再见。
无庸置疑,李一男的才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一个人除了纯粹的工作之外,或者说,工作本身也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重大干系。
我们采取就近原则来比较,同样是在华为,与李一男系出同一学校的郑宝用,同样为华为的发展做出功勋卓著的贡献,“1000年才出一个郑宝用。”(任正非语)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对华为的态度上完全是鲜明的对比。
对于一个培养自己的母公司,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不遗余力地打击,不可不谓“德有伤”。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历经数千年而屡屡验证。
任正非在文凭,技术等等与公司的那些骨干相比全面处于下风,为什么是他,成为公司的灵魂人物。只是德,以德配位,方成良人。
这或许才是真正致李一男如过山车般的人生最根本原因。
在中国,世界500强企业有不少,如果竞争力、影响力等综合评介,肯定绕不过华为,就像有专家指出,美国为什么倾一国之力来对华为进行围追堵截,试图封杀,原因是华为深耕底层技术,不只是具有一定竞争力,而且参与制定了行业标准,站到了世界的领先位置。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一家非上市公司,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实在是了不起。这中间,自然离不开人才集群的参与与建设,而在华为的成长与发展史上,李一男实在是一颗耀眼的星星,可惜,只是一颗流星,短暂的辉煌过后,沉寂成了记忆中的历史人物。
这世间从来都不缺少天才,他们总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杀出重围,或许在他们自己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不经意间却做出了卓然不凡的业绩,让人仰望。
而他们自己呢?心中却有更高的追求,哪怕已经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依然不停止折腾。我们不得不说,天才的世界常人不懂。
如今,李一男依然活跃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但是,与华为这样体量庞大实力超群的公司相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原本,这辉煌的C位,至少无限接近的位置有他一个,现实却让人扼腕叹息。
人们无从知道,此刻李一男的心境如何?他自己也从来不谈,是的,假设的事情有什么好谈的呢?
而对于我们个人,在个人成长方面,究竟又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