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236篇《大雅 大明》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36篇《大雅 大明》

原文阅读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適,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tài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sì。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qiàn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shēn,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yuán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译文参考

      文王明德四海扬,赫赫神灵显天上。天命确实难相信,国王也真不易当。上帝有意王殷纣,却又使他失四方。

      挚国任家二姑娘,从那遥远的殷商,嫁到我们周国来,来到京都做新娘。她跟王季配成双,专做好事美名扬。

      太任怀孕降吉祥,生下这个周文王。就是这个周文王,小心谨慎很善良。明白怎样侍上帝,招来幸福无限量。他的德行真不坏,各国归附民所望。

      上天监视看下方,天命已经属文王。文王即位初年间,上天给他配新娘。新娘住在洽水北,就在莘国渭水旁。

        文王将要行婚礼,大国有位好姑娘。

大国有位好姑娘,好比天上仙女样。定下聘礼真吉祥,文王亲迎渭水旁。联结木船当桥梁,婚礼显耀真辉煌。

      上天有命示下方,命令这个周文王,周国京师建家邦。莘国有位好姑娘,她是长女嫁周邦,婚后生下周武王。

        天命所属天保佑,让他出兵伐殷商。殷商派出军队来,军旗密密树林样。武王誓师在牧野:“我周兴起军心壮,上帝监视看你们,休怀二心要争光!”

        广阔牧野作战场,檀木兵车亮堂堂,四马威武又雄壮。三军统帅师尚父,好像雄鹰在飞扬。协助武王带军队,指麾三军击殷商,一朝开创新气象!

字词注释

(1)明明:光采夺目的样子。

(2)在下:指人间。

(3)赫赫:明亮显著的样子。

(4)在上:指天上。

(5)忱:信任。斯:句末助词。

(6)易:轻率怠慢。维:犹“为”。

(7)位:同“立”。

(8)适(dí):借作“嫡”,嫡子。殷嫡,指纣王。《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9)挟:控制、占有。四方:天下。

(10)挚:古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汝南一带,任姓。

(11)仲:指次女。挚仲,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

(12)自:来自。挚国之后裔,为殷商的臣子,故说太任“自彼殷商”。

(13)嫔(pín):妇,指做媳妇。

(14)京:周京。周部族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自豳迁于岐(今陕西岐山一带),其地名周。其子王季(季历)于此地建都城。

(15)乃:就。及:与。

(16)维德之行:犹曰“维德是行”,只做有德行的事情。

(17)大:同“太”。有身:有孕。

(18)文王:姬昌,殷纣时为西伯(西方诸侯),又称西伯昌.为周武王姬发之父,父子共举灭纣大业。

(19)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

(20)昭:借作“劭”,勤勉。

(21)事:服事、侍奉。

(22)聿:犹“乃”,就。怀:徕,招来。

(23)厥:犹“其”,他、他的。回:邪僻。

(24)受:承受、享有。方:大。此言文王做了周国国主。

(25)监:明察。在下:指文王的德业。

(26)初载:初始,指年青时。

(27)作:成。合:婚配。

(28)洽(hé):水名,源出陕西合阳县,东南流入黄河,现称金水河。阳:河北面。

(29)渭:水名,黄河最大的支流,源于甘肃渭源县,经陕西,于潼关流入黄河。

(30)涘(sì):水边。

(31)嘉:美好,高兴。止:语末助词。一说止为“礼”,嘉止,即嘉礼,指婚礼。

(32)大邦:指殷商。子:未嫁的女子。

(33)伣(qiàn):如,好比。

(34)天之妹:天上的美女。

(35)文:占卜的文辞。

(36)梁:桥。此指连船为浮桥,以便渡渭水迎亲。

(37)不:通“丕”,大。光:荣光,荣耀。

(38)缵(zuǎn):续。莘(shēn):国名,在今陕西合阳县一带。姒姓。文王又娶莘国之女,故称太姒。

(39)长子:指伯邑考。行:离去,指死亡。伯邑考早年为殷纣王杀害。

(40)笃:厚,指天降厚恩。一说为发语词。

(41)保右:即“保佑”。命:命令。

(42)尔:犹“之”,指武王姬发。

(43)燮(xí):读为“袭”。袭伐,即袭击讨伐。

(44)会(kuài):借作“旝”,军旗。其会如林,极言殷商军队之多。

(45)矢:同“誓”,誓师。

(46)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县一带,距商都朝歌七十余里。

(47)予:我、我们,作者自指周王朝。(48)侯:乃、才。兴:兴盛、胜利。

(49)临:监临。

(50)女:同“汝”,指周武王率领的将士。

(51)无:同“勿”。贰:同“二”。

(52)檀(tán)车:用檀木造的兵车。

(53)驷(sì)騵(yuán):四匹赤毛白腹的驾辕骏马。

(54)彭彭:强壮有力的样子。

(55)师:官名,又称太师。

(56)尚父:指姜太公。姜太公,周朝东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吕,因姓吕。名尚,字子牙。年老隐钓于渭水之上,文王访得,载与俱归,立为师,又号太公望,辅佐文王、武王灭纣。

(57)时:是。

(58)鹰扬:如雄鹰飞扬,言其奋发勇猛。

(59)凉:辅佐。《韩诗》作“亮”。

(60)肆伐:意同前文之“燮伐”。

(61)会朝(zhāo):会战的早晨。一说黎明。

诗歌赏析

        此诗与《大雅·生民》《大雅·公刘》《大雅·緜》《大雅·皇矣》《大雅·文王》诸篇相联缀,俨然形成一组开国史诗。从始祖后稷诞生、经营农业,公刘迁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王季继续发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克商灭纣,可以说是把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写到了,所以研究者多把它们看作一组周国史诗,只是《诗经》的编者没有把它们按世次编辑在一起,而打乱次序分编在各处。总观这组六篇诗文,都是周王朝统治者为歌颂祖先功德,追述了开国历史的显赫。

  全诗八章。历代各家的分章稍有不同,这里是根据诗意确立的。第一、二、四、七章章六句,第三、五、六、八章章八句。排列起来,颇有参差错落之美。

        首章先从赞叹皇天伟大、天命难测说起,以引出殷命将亡、周命将兴,是全诗的总纲。次章即歌颂王季娶了太任,推行德政。三章写文王降生,承受天命,因而“以受方国”。四章又说文王“天作之合”,得配佳偶。五章即写他于渭水之滨迎娶殷商帝乙之妹。六章说文王又娶太姒,生下武王。武王受天命而“燮伐大商”,与首章遥相照应。七章写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敌军虽盛,而武王斗志更坚。最后一章写牧野之战的盛大,武王在姜尚辅佐之下一举灭殷。全诗时序井然,层次清楚,俨然是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的发展史。

  诗篇以“天命所佑”为中心思想,以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相继为基本线索,集中突现了周部族这三代祖先的盛德。其中,武王灭商,是此诗最集中、最突出要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写王季、太任、文王、太姒,不过是说明周家奕世积功累仁,天命所佑,所以武王才克商代殷而立天下。所以,诗人著笔,历述婚媾,皆天作之合,圣德相配。武王克商,也是上应天命、中承祖德、下合四方的。因此,尽管诗意变幻不已,其中心意旨是非常清楚的。全诗虽然笼罩着祀神的宗教气氛和君权神授的神学色彩,其内在的历史真实性一面,还是有认识价值的。

  这首叙事诗并不平铺直叙地叙事。文王两次迎亲的描述,生动具体;牧野之战的描绘,更显得有声有色。“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一连三个排比句子,真可谓把战争的威严、紧迫的气势给和盘托出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虽然写出了敌军之盛,但相比之下,武王的三句誓师,更显得坚强和有力。“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虽然仅仅描写了一句,也似乎让人看到了姜太公的雄武英姿。

      至于它有详有略、前呼后应的表现手法,更使诗篇避免了平铺、呆板和单调,给人以跌宕起伏、气势恢宏而重点突出的感觉。这些,在艺术上都是可取的。诗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也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很强的活力。

《大明》学习的反思探讨

        在初民的意识中,天是万物的主宰,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天所赐予的,因此先民相信天是万能的,对天的祈求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西周与殷商时期的祭天观念又有所不同,殷人信仰上天,经常通过占卜和祭祀来沟通天人关系,而周人则少了盲目的崇拜,多了理性的思考,对天帝的祭祀除了信仰之外,还带着功利的目的。

        殷商的亡国对周人的天命思想影响很大,“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大雅·文王》)“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大雅·大明》)当生存艰难,环境恶劣,命运多舛时,周人对天命产生了怀疑和理性的判断,提出“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小雅·雨无正》)这些都是对天提出质疑的诗句。

      周人不再迷信天意,而是为殷商的灭亡找出理性的解释,认为只有言行谨慎且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受于天命,万寿无疆。

      周人认为“祭祀”和“用兵”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关系到国家与人民的生存问题。西周开国后就制礼作乐,首先由周王和周公领导,并亲自参加制作祭祀的乐歌,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祖先,此外还有天、地乃至日月山川等的自然神。

      这些诗多集中在祭祀活动中的颂歌、农事活动的颂歌以及出兵征战的诗歌之中,表现了他们的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周人遵守生存与自然的伦理秩序进步思想。

      《大雅·大明》是一首具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先写王季受天命、娶太任、生文王,再写文王娶太姒、生武王,最后写到武王在姜太公辅佐下一举灭殷的史实,算是周朝开国史诗的最后一篇,“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意思是天德合一,天命无常,唯德是从,说明他们之所以能够取代殷商奴隶主,是因为他们的德行。

        接着写太任从殷商远嫁来到周原,并推行德政,“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歌颂文王德行完美而受命大国,接着写文王娶太姒,而太姒是谁?根据记载就是周朝“三母”之一。“三母”是指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贤妃,是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都是母仪天下的典范,辅佐和教化了周朝开万世太平的几位君王。

      诗中把文王和武王的诞生神圣化,无非是要宣扬他们生而不凡、秉承天意的伦理身份,是具有仁德的统治者,也就是天生的、当然的统治者。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诗言志”的艺术伦理

        “诗言志”是上古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是人们伦理表达的一个里程碑。春秋时期,各国在政治和外交活动以及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都通行赋《诗》言志,在战国诸子著作中也常常引《诗》为证,孔子就非常看重《诗经》的诗教作用,他所强调的《诗经》实际上也包括了诗歌在内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化功能。“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学习诗,就不懂得如何在正式的场合应对说话,说明一个人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首先要学《诗》。

          从众多的赋《诗》言志和引《诗》为证说明,从春秋到战国的几百年间,人们把诗歌当作一种具有教诲功能的工具,人们选择以“诗”呈“志”这种表达形式在当时的伦理环境里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也是理性与情感最完美的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大序》)何谓“志”?据闻一多考证,“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先秦文献中说的“言志”,就是表达思想感情,抒发怀抱的意思,后来“志”这个字又偏重于指志向和理想,具有了“理性”的内涵。

        “情”“中”“行”“言”,是一个人表达内心思想的过程,而“志”与“情”是心灵世界的东西,诗就是把内心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并且这种思想感情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是经过语言的整理和提炼,并具有艺术色彩的言辞。

      《诗经》的创作,可说几乎都是“言志”的,对于作者为什么作诗,言什么志,志又从何而来,诗歌中多有具体的说明,唯独作者的身份并不明确。“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此诗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缝补衣裳之女,诗中缝衣裳之女是女奴,“好人”则指贵族女主人。女奴辛苦缝好衣服请女主人穿上,却遭受女主人无情傲慢的凌辱。因此而作此诗一方面为自己不平的遭遇抒发情绪,一方面揭示“狗眼看人低”的社会现象,具有进步的社会道德意义。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陈风·墓门》)《诗序》说这篇诗是“刺陈佗”,陈公子佗杀死太子而于桓公死后自立为君,陈国大乱,国人离散。诗表现出对陈佗的憎恨和诅咒,“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把他比作人人憎恶的鸮鸟,说他居心险恶,是个不良之徒,唱支歌儿把警钟敲响,用诗歌斥责祸国殃民的小人。此诗的作者身份不明,但却能够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事的看法以及对陈佗的人格评价。此诗具有道德教诲作用,说明在西周时代人们已经不能容忍杀生篡位的君主,作诗以鉴后人。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穀?”“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这首诗的主人公述说自己为王室服役终年劳苦,自身却了无归宿,倾诉遭遇的苦难和内心的忧伤。结尾说“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即用诗歌来抒发想法,目的是告诉执政者人民为国效劳服役的牺牲与无奈。

      由于人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不同,对生活所体验的角度也不同,因而产生的思想、见解等也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有关,但是基本上整个社会的伦理价值还是一致的。这些伦理价值也在诗歌中流露出来,就形成“美”和“刺”两种倾向。

      诗言志的内容主要就是“美”和“刺”,歌颂所爱、所希望、所赞同的美好事物,并揭露和批评所憎恨、所反对以及不愿意发生的丑恶事物。因此,诗人除了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外,也赞美人们所期待和拥护的美好事物。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黄晖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928评论 6 50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748评论 3 39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6,282评论 0 35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9,065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8,101评论 6 39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855评论 1 30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521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414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931评论 1 31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8,053评论 3 34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91评论 1 35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73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529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74评论 0 23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88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491评论 3 37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173评论 2 357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