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灿如星辰的文学长河里,这是一本赞美女性的书,在封建制度下以男权为主的社会主流下,作者大胆的赞美了女性身上那种超越了男性见识和行为的智慧,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才气和在大时代背景下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种种苛刻的封建礼教下,女性对生命自主权的坚持,这部作品超越了时代性,颠覆了男权社会的主流文化,让我们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看到了曾经有这样一群女子勇敢的活出了自我,她们就是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无时无刻不在历史的长河里闪烁着。
从文体上看,作者的写作方法是自由的。比如:贾妃省亲,作者用了两回来写,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做菜的点点滴滴,写了好几页,作者大概只是随意的写,目的只是记录一个真实的事件,大概也没想到这部作品会成为后世的经典之作,更没有想到会成为很多学者们研究考察的对象。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是真实的人生,是一个像镜子一样的小说,它呈现出来的是千姿百态的真实的人性,他记录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作者在经历了从繁华到幻灭,从有到无,晚年写出的这部作品,对人性里种种的不堪,有了更多的理解、宽容和悲悯之心,对人生有了一个更透彻的领悟。生命里确实有很多不可解的地方,作者用了“梦幻”两个字,阐明了自己的看法:生命里所有的繁华都只是一场梦。愿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小说,和作者一起来走进这个几百年来一直被后人研究的神秘莫测的红楼世界。
从整体上看,第一回是一个概论,作者阐明了写作目的:认为“我”一生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但想起当日所有的女子,她们的行为见识都在“我”之上,不能因为我的无能,而泯灭了她们的才能,所以写出了此书。并且作者再次说明了这本书内容的真实性,这是我半生亲见亲闻的女子,不敢说比前代书中所有人强,但她们的事迹,期间的悲欢离合,兴衰迹遇都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让这本书失去了真实性。
作者在第一回里讲出了这部作品里主人公宝玉、黛玉的来历,以及第一回甄士隐(真事隐)的离开,贾雨村(假语存)的出场,为下一回贾雨村仕途上从起到落,被旧友推荐当了黛玉的老师,引出了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牵出了荣宁两府这两条线,也为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做了铺垫,由此为整个大结构红楼故事的开始拉开了序幕。
或许有读者要问:黛玉为何总是爱哭鼻子,宝玉对她好,她哭鼻子,对别人好,她也哭鼻子。这是很多读者不能理解的地方,其实作者在第一回就给出了答案。
我们先从宝玉的来历说起吧!
相传女娲补天时,在大荒山无稽崖练成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单单剩下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这石头经过锻炼以后,有了灵性,来去自如,可大可小,因自己没有被补天,心里悲哀,惭愧,叹息。一日,遇见一僧一道,见这块石头鲜莹明洁,还能缩成扇坠一般,很是可爱,就在石头上镌刻了一些文字,让人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奇物。
石头上镌刻的文字是整个故事的开始,在甄士隐的梦道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缘。黛玉本是灵河岸上一株草,神瑛侍者(宝玉)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珠仙草可爱,天天给她甘露浇灌,后来这草修成女体,一直想报答神瑛侍者的相助之恩。后来听说神瑛侍者要下世为人,历练生命,就同他一起下凡,愿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的恩情。文中用了“一僧一道带着石头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这一句话,作者用世俗的方法写出了神话世界里神仙要下凡历练,就像人间到医院看病一样的要挂号,要排队,真的很有趣。
回到第一回的主角甄士隐。甄士隐是姑苏城十里街仁清巷的一个乡宦,秉性恬淡,看淡功名,喜欢观花种竹子,妻子封氏性情贤淑,深明大义。老年得女英莲(应怜),故事开始时英莲是三岁。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之家。
甄士隐所住仁清巷内有个葫芦庙,里面住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贾雨村,因着平日里卖字撰文维持生计,无钱进京赶考,平日里和士隐有来往。那年中秋节,士隐想着雨村一人孤身外在,孤苦伶仃,就请他到家里赏月,喝酒,吟诗。
那次士隐知道了雨村无钱进京,就送了他五十两银子并两套冬衣(士隐早想帮助雨村,雨村不说,他不敢唐突),我们再看看雨村的反应: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士隐还为他选了黄道吉日进京,想为他送行。雨村回庙里后,士隐又给旧友写了两封信,为贾雨村进京的住处也做了细心周到的安排。雨村从士隐家离开是三更,五更就上路了,士隐派人过去请他时,他留下话说,读书人不讲究黄道,来不及面辞。士隐听了,只得做罢。一个“只得”大概隐隐道出了作者对雨村做人处事的一种看法。
文中的贾雨村,从甄士隐家里丫头娇杏(侥幸)的眼里我们看到了贾雨村的相貌: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人,雄壮,衣,褴褛,想着就是主人常说的雨村了,每次都有意周济他,只是没机会。丫头心里想的,也证明了士隐一直想帮助雨村,证明了士隐的善良和仁慈。
再看看雨村,中秋佳节,士隐好心好意,要让雨村这个流浪在外孤苦伶仃的读书人,感受到家温暖,亲人的抚慰。就步行到庙里请雨村,听得雨村吟诗:玉在椟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又有: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象仰头看。不难看出,雨村把自己比喻匣了里的“玉”等待时机,“出”,比喻古代镜匣里的“钗”等待时机,飞。比喻“月亮”要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
不难看出,雨村从开始就是一个名利性很强的人,并且看淡情义,甚至说无情无义。士隐对他的雪中送炭,给他的厚爱,对他的真诚,如此的大恩大德,他只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短短的一句话,把雨村的德行,展现的淋漓尽致。士隐对雨村这样的知遇之恩,在雨村眼里竟然一文不值,连一个最起码起身道谢,一个表面上的感激也换不来,这样的人品真是令人无语了。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又是元宵佳节。短短一句话,从中秋佳节就到了元宵节,从这个故事过度到了另一个故事。
元宵佳节,士隐的佣人霍启(祸起)带着英莲去街上看花灯,霍启半夜上厕所,英莲被拐子偷走,霍启寻到了天亮,还没找到,吓得逃之夭夭。士隐两口子日夜啼哭,也无回天之力。不想三月十五日,葫芦庙炸供品,失火,把士隐家烧成了一堆瓦砾场,士隐急得跌足长叹。士隐无奈,到自己乡下的田庄生活,不想偏偏那年水旱不收,贼盗蜂起,官兵剿捕,田庄也不能安身,真是房屋露水连雨天,无奈投奔岳父,结果被岳父连哄带骗,仅有的家财也看见了底子,日子过得越来越撑不下去了。
后来士隐在街前遇见了一个跛脚道人,道人的一首《好了歌》,让士隐感慨万千,在饱尝了天灾人祸,痛失爱女,世情冷暖后,对《好了歌》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昨夜破棉袄,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彻悟了人生,随了道人飘飘而去。两个“飘飘”道出了士隐已经一无牵挂,当他放下了人世间所有的一切,得到的是一个超越了世俗生命的愉悦心情,是一个脱胎换骨新造的人。同时,也在暗示着我们,如果我们能看透人生,放下名利,活出的也是一种超越的生命。
第一回里出现的一道一僧,在后来也常常出现,他是在神话故事与现实故事一直连接着的一根线。在中国文学史上,常常也会出现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坡脚道人,癞头和尚……他们的形象都是救世主,是助人为乐,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超度有缘人的师父。他们是历朝历代在苦难沼泽地里艰难生存老百姓期盼的大救主,在红楼里他们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红楼从第一回的《好了歌》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虚空,就告诉了我们,人世间我们忘不了的东西,就是让人不幸福的东西。功名、金银、娇妻、儿孙这些所有让我们眷恋的权利、财富、亲情、情爱到底都到哪里去了?红楼最后的结尾是在第五回就写出来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大概是红楼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红楼的结构应该说也是首尾呼应的。
第一回的结尾就是,甄士隐去了,借着士隐的丫头娇杏看到了考中了官职,成为县太爷荣返故里的贾雨村,也为第二回的开始做了一个铺垫,为雨村的起落,为黛玉进贾府埋下了伏笔,为整个大结构故事的开始缓缓的拉开了序幕。
此文纯属笔者的一些看法,若有吹毛求疵之嫌,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