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写孤独,是因为它丝丝绕绕,就刻在我的手心。有时候我常问身边朋友,孤独,是不是一种基因?为什么它从来都如影随形,就好像长在骨子里一样?
这是一个突然灵光乍现出现在心里的句子——如果一个人,有亲密关系的陪伴,有可以追求的事业,他还会不会经历孤独?或者说,孤独像喜怒哀乐任何一种情绪一样,会突然造访,某个时刻,它也会安静离开?
我没有任何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证据,去证明这个句子的成立。但是我忽然发现,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去看待孤独,和站在孤独这条河对岸的我们……
在那个哈佛大学《持续追踪700人的一生——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的文章里,我又一次脑子里浮现了“联结”这个词。在张德芬、布琳布朗很多情感激励的书与文字里,我看到了这个词,但是此刻,才那么深的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我这才意识到,也许某种程度,孤独,是一种自我选择。当你关闭了和这个世界沟通的通道,当你主观臆断谁可以走近你,谁应该远离你,那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成为你触碰这个世界的隔膜。
在所谓的“关系”里,我是非常被动的人。高中、大学班主任辅导员每到毕业,无一不对我下了定义:你什么都好,就是高冷。这样会吃亏……
可是,离我近的人都知道我的血性和义气——但也真的,从前我喜欢用first impression 去判断人,我只和非常特定的极为有限的一些人来往,可能是,因为我们教育背景相似,价值观认同,行业经验可以分享,被所谓认定的某种光环所包围……
我从未想过我会和一个商场导购成为朋友。当旭东送“我要上春晚”的直播门票给我的时候,我内心被深深一震。他做造型设计,业余在央视兼职,虽然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却一直在努力一点点改变生活。如果我曾拒绝了这份真诚,也许我也会错过去了解一些人——他们的生活和职业。
于是,是谦卑之心,让我开始改变看待周围一切的出发点,也让我心怀忐忑去看所有“看起来像拼凑在一起的花布”一样的简历——我怕我又一次因为主观臆断,而错过了一些努力改变现状,等待机会又准备好吃苦的年轻伙伴……
现在,我的公关经理成为我的左膀右臂。我看着她柔和的性格生长出强势的一面,一路所向披靡,从舒适区迈出一步又一步。当我不在的时候,她会成功补位;被骂得狗血喷头的时候她会反过来宽慰我……我不再觉得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在我的旁边,还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
那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感受到一股如潮水般强大的力量——在职场里,每个人都害怕付出真诚“交出自己”,在“控制好距离”、“做一个nice的老板”、“严格造就生产力”之间徘徊左右。我庆幸我曾发出的这个offer,它也让我有机会看到职场关系的另一面——放手信任,也有勇气承担犯错,才有可能激发出一个人更深的潜能。
那是人与人的一种奇妙“联结”,它像水花一样一浪推着一浪,创造了势能,而后把它变为生生不息的动能,它让信任得以牢固,让才华得以施展。
2.
在哈佛的那个研究里,在Ted那个演讲里,我没有找到明确的方法——当然,健康的婚姻和家庭,与一个人的幸福、长寿直接正相关,可是为什么积极的关系这么难以达成和维持?一个人即使有着良好的亲密关系,为什么也仍然会感受到孤独?
害怕“付出”,恐惧“交出自己”,又何止是在职场关系里?
我想,我们都到了一定年纪,不会为谁轻易改变,有时自命不凡,有时又深深渴望理解。我们都习惯计算得失,害怕付出换不回应有的“响应”。我们都渴望有人阅读自己,却都懒于阅读他人。
优质的关系,需要回应。你希望被看到,被听见,被传球,被认同。离开父母和家庭,迈入每一个清晨,你和这个世界有着很多层次、很多维度的共鸣与欣赏——也许那个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孤岛……
我常觉,一个人,在面状的社交关系里,恰恰需要更多更深度的认同,它可能比亲密关系对人的影响更深……父母是血缘相亲,婚姻是道义相约,唯有太多平凡人,如流水般从你身边呼啸而过,却难以交汇无法留住。而恰恰是他们,成为你远离家庭之外所有时间里,构成生命互动的最强有力的音符。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变懒?为什么我们在等待别人阅读和点赞,却并没有多少耐心和时间去倾听一个人的诉说?
当每一个人被卷入生活的潮水,疲于奔波,也就意味着“联结”这个世界那些看起来不太重要、看上去不一定有趣的人,变成了放在最后边的事,甚至是可以直接删除忽略不计的杂务。
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到底是不是对的?和某些人相处,让我们感受到“不舒服”。他们看上去和你气场不投,又或者用你不喜欢、不习惯的方式去看待和讲述这个世界。但正是因为他们不同,挑战了你的诸多极限,你才有可能接触到这个世界的多元和差异。那才会是一面有效的镜子,折射出你自己真实的样子。
3.
我非常喜欢白岩松说的那句话:一本好书,你需要仰视,它会让你不舒服,因为你要攀登。而在很多关系里,一样也需要攀登。依靠“一面之缘” “第一眼印象”,不是早早就误读,就是错过了对方最善良最美好的样子……
今天,我开始试着尝试和不同的人交流。我和面试过的candidate还有着很多业务沟通,即使不能牵手合作,我们仍然可以分享很多专业话题;我和甲老师聊语言聊创业,庆幸没有因为一言不合就屏蔽拉黑。那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人的世界,了解他的思维方式,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捡起挫折的姿势……
我知道孤独还会随时走近,在漫长的人生里, 它也许还会如影随形。但我也仍然愿意,放下自我,放下“边界”,去营建更多关系,潜在这些关系里听不同的人说话。愿意拥抱可能,也愿意接纳微词。
我知道,下一次当我呐喊的时候,我不是一个人。一定会有一双手,拉我上来——
那可能……就是你!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第六个人”(connect_yourself)。若有启发,欢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