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日更时,觉得对于有记日记习惯的自己,日更不是难事,但是写到第三日就黔驴技穷了,倒不是没什么可写,只是念头纷繁,总也理不出头绪,经过几日思考,终于又鼓起勇气来追更了,就先从读书所感来入手吧。
《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昨天读了第一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作者否定了三种对于历史的看法:一,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二,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三,历史是讲褒贬,寓贬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
作者认为,就如构成我们现在的自己的是家庭环境、所受的教育、与谁人友、做的事情等等这些,国家社会亦然。“所以要明白一件事,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更摘录作者对于历史研究方法的刨析如下: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
‘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以此历史观观照小我,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自然之四时往复,之于我这一天地灵长,自然应该勤勉于内心的成长,让自己的生命在时间的维度上有所进益。想起小时候好读书不求甚解,一篇文章读来,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中心思想”,更不懂为什么要去思考“中心思想”,在生活中,也只关注表面的颜色,这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缺乏生活经验,现在看来诚然是自身悟性限制,要冲破这种天性藩篱,竟然花费了我近四十年的时间。由这点感悟,反观孩子的成长,实在是长路漫漫。